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校園化身創新實驗室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可持續性, 可持續智慧校園, 可持續發展
香港科大校園化身創新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生活實驗室』)選出新一輪共八個可持續發展項目,內容涵蓋提升能源效益、優化可再生能源系統、水資源管理、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態系統及預測性維修策略等範疇,並即將於校園展開測試。計劃旨在讓學生及教研人員研發的項目在投入實際應用之前,先在校園驗證他們的原型與創新構想。 這八個由不同學系與部門教職員主導的項目,共獲大學撥款逾330萬港元,並將於今年稍後時間,陸續於校園各處推出試行。『生活實驗室』把清水灣校園打造成創新方案的實驗基地,匯聚教研人員、學生及校友的力量,加速可持續發展研究,並於校園轉化他們的研究成果,以支持科大對「2028可持續發展挑戰」及「2045淨零排放行動計劃」的承諾,並為世界帶來實質性影響。所有入選項目均經過由業界領袖和校園運營的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嚴格評審。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多年來,科大『生活實驗室』的團隊不斷提出創新意念,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尋求解決方案。本年度入選的項目涵蓋生物多樣性以至智能機械人等多個不同範疇,覆蓋面廣,在項目多樣性方面樹立新標杆,同時能針對社會上各個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切實回應香港日益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我們期望能扶助這些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為社會帶來龐大的影響力,並進一步把應用層面拓展至香港以至其他地區。」 
香港科大推全球首個大型人工智能教育沙盒遊戲 提升AI素養 推展公眾科研
新聞
人工智能, 研究及科技, 研究, 教育
香港科大推全球首個大型人工智能教育沙盒遊戲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推出目前全球最大型的人工智能(AI)多智能體社會模擬沙盒平台——「智能體世界」(Aivilization)。此創新平台旨在研究人類與AI的互動如何塑造虛擬社會,在這個虛擬社會裡的「AI居民」(智能體),透過融合互動的方式,自然發展其社會管理架構、經濟體系與文化規範。 隨著AI快速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人類與AI之間的互動與溝通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過往一些模擬項目,諸如「Project Sid」1 及史丹福大學團隊的「Stanford Smallville」2(史丹福小鎮) 等,亦曾探索過類似主題,其規模分別約為1,000個和數十個智能體組成的AI社區,用以研究和觀察AI文明的演變。 科大的「智能體世界」在既有的基礎上大幅拓展研究規模,透過巧妙結合互動遊戲模式、大規模公眾參與以及實時AI實驗,讓十萬個AI角色在為期六周的時間內,同時在虛擬世界內生活、互動和發展。以往的沙盒遊戲常面對高昂營運成本以及靜態評估框架等限制,令研究受到局限。「智能體世界」成功突破多項技術瓶頸,大幅提升平台表現,為研究人類與AI之間互動開拓更深入的空間。其中主要的創新突破包括: 
香港科大暑期訓練營鼓勵多元跨學科探索 匯聚全球逾13地區頂尖高中生拓展視野
新聞
國際, 學生發展
香港科大暑期訓練營鼓勵多元跨學科探索 匯聚全球逾13地區頂尖高中生拓展視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本科招生及入學事務處舉辦的 Polymath 主題暑期訓練營圓滿落幕,吸引來自13個國家及地區逾150名中學生參與。參與的學生不僅參加了由科大教授主持的課堂講座、研究展示與實驗室參觀,更透過「專題項目研習」(Capstone Project),為科大合作夥伴包括海洋公園公司、香港數碼港及宏碁電腦(Acer)提出的現實挑戰設計創新解決方案。此訓練營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術能力,還激發了他們跨學科的創新思維。
香港科大團隊發現GHR新模體 破解植物基因精準調控機制(只供英文版本)
新聞
研究
香港科大團隊發現GHR新模體 破解植物基因精準調控機制(只供英文版本)
MicroRNAs (miRNAs) are tiny RNA molecules that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by controlling messenger RNAs (mRNAs) and are critical for various bi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ing development, stress responses, and epigenetic regulation. In plants, the enzyme DICER-LIKE 1 (DCL1) processes miRNA precursors into mature miRNAs, and mutations in DCL1 can lead to developmental issues like delayed flowering and abnormal leaves, making its precision essential for plant growth. A research team led by Prof. NGUYEN Tuan Anh from the Division of Life Science at HKUST has recently made significant strides in understanding miRNA biogenesis by developing a groundbreaking massively parallel dicing assay to investigate human DICER, which functions similarly to plant DCL1. 
人工智能與人文藝術的邂逅	解碼香港科大學者冀以創作向大眾說故事
Stories
藝術與創意, 人工智能, 跨學科, 獎項及排名, 獎項
人工智能與人文藝術的邂逅 解碼香港科大學者冀以創作向大眾說故事
在人工智能(AI)世代,許多行業都正經歷急速變革,即使是電影製作領域,AI亦在悄然革新說故事的方式。而參與這場變革的,正是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新成立的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助理教授——饒安逸教授。 饒教授致力將人工智能引進故事創作的浩瀚世界,期望未來可普及大眾創作。他於2025年獲《福布斯》列入「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其研發的AI工具不但可輔助電影內容生成,還可精準控制複雜的拍攝元素或場景燈光等特效。作為跨電影製作、藝術與AI領域的先鋒,饒教授肩負重任,致力培育新一代精通科技的故事創作者。 饒教授用一句話精闢概括了他認為人工智能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AI是為人類而設、需要與人協作互動及由人掌控的。」他強調:「我們希望聽到人們的故事,而非機器的故事。當中關鍵在於讓AI理解人類的想法,從而促進創作過程。」在過去十年的職涯上,饒教授曾任職 Meta、商湯科技及史丹福大學等,最終淬煉出自己的AI哲學。他的敏銳洞察力備受學術界讚譽,並於2023年及2024年先後榮獲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頒發馬爾獎(Marr Prize),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之「明日之星」獎。 電影敘事    全球共鳴 饒教授自幼喜歡觀看成龍和周星馳的經典電影,對說故事的熱情油然而生,如此日積月累地鑑賞電影,逐漸燃起他對電影敘事的熱愛。饒教授沉思道:「說故事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連繫。」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在港舉辦「內地與港澳大學校長圓桌會」
新聞
教育, 領袖思維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在港舉辦「內地與港澳大學校長圓桌會」
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香港科技大學承辦的「內地與港澳大學校長圓桌會」昨日在香港圓滿舉行,會議以「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的大學使命與協同創新」為主題。國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蒞臨主禮並發表主旨演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林蕙青分別致辭。會上同時舉行了「生命科學開放聯盟」成立儀式,在國家教育部懷進鵬部長、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羅永綱副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林蕙青會長及香港教育局蔡若蓮局長的共同見證下正式啟動。 是次會議匯聚15所頂尖高校和機構代表,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西湖大學、深圳醫學科學院、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澳門大學的校領導和專家學者,以及中央港澳辦、中聯辦、教育部相關司局,與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等機構代表共70餘人參與,共同探討高等教育發展策略。 推動科研協同 發揮大灣區優勢 懷部長在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教育是實現國強民富最深刻、最持久和最磅礴的力量,是經濟持續繁榮的要素、國家綜合競爭實力提升的核心『密碼』。要更加準確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在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教育與世界的全新座標中,看清楚教育內外部環境深刻而巨大的變化,進而把握好教育的時代方位、歷史責任和重大任務。」
香港科大陳飛教授榮獲2025年盧克.霍華德獎
新聞
可持續性, 獎項及排名, 研究, 創新
香港科大陳飛教授榮獲2025年盧克.霍華德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副主任陳飛教授榮獲國際城市氣候協會(IAUC)頒發的2025年盧克.霍華德獎。陳教授為大中華地區第二位獲此國際殊榮的學者,是次獎項肯定他於城市氣候學領域的領先地位及超卓貢獻。   作為國際大學氣候聯盟頒發的最高殊榮,盧克.霍華德獎每年頒授予在國際城市氣候學領域中表現卓越的學者,以肯定其在研究、教學及服務中的貢獻。IAUC讚揚陳教授在推動城市氣候模型方面的所展現的國際領導力和影響力,當中包括協助制訂政策和開發工具,以保護脆弱地區。 陳教授表示︰「非常感謝國際城市氣候協會給予我的肯定。我與科大的緣份始於2004年的合作項目,合作帶來的啟發超越學術研究層面,更激發我對探索城市化對區域天氣與氣候影響的熱忱。這種協作精神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當中引發的靈感更持續激勵我在研究上不斷突破,並為我帶來此項殊榮。」 陳飛教授為城市氣候學及氣象研究學知名學者,擁有逾28年經驗,同時在世界氣象組織(WMO)與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等國際機構擔任重要職務。他曾領導多個國際項目,致力開發天氣預測和氣候模型,並建立極端天氣預警系統。目前,由陳教授領導、於世界氣象組織和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下的城市預測項目,聚焦於預測和減輕極端天氣現象,如局部暴雨和熱浪引發熱島效應以及空氣污染所帶來的災害和影響。 陳教授現正與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劉啟漢教授、馮志雄教授和石曉明教授,以及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楊嘉川教授合作,領導新一代全球城市天氣預測模型的開發。該模型透過跨學科協作,整合物理科學、社會科學及人工智能技術,致力提升熱帶沿海城市就天氣災害與風險預測的準確性及時間性。今次獲頒2025年盧克.霍華德獎的殊榮,不僅彰顯陳教授在城市氣候學領域的卓越貢獻,更是繼2024年獲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後,對其豐碩學術成就的再度肯定。
香港科大與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
新聞
香港科大與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平發展基金)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深化產學研協作,攜手推動新能源科技領域的創科研究。是次合作將結合科大的世界級科研實力與和平發展基金的市場經驗,轉化研究成果為商業化應用,促進新能源科技及可持續發展,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訂下的碳中和目標。 簽署儀式日前於科大舉行。在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與第十屆中國僑聯副主席及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總會會長盧文端博士見證下,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及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盧金榮博士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就支持能源科技創新,探索科研成果轉化及拓展合作網絡開展深度合作。 產學研協作 共創綠色未來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表示:「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重要課題。透過是次合作,科大與和平發展基金攜手推動尖端科研,包括下一代能源儲存、可再生能源及系統優化解決方案等,並配合產業的可擴展性,直接支持國家的重點策略,使香港成為全球能源創新的領導者。香港科技大學能源研究所致力推動突破,以提升能源韌性、減低碳強度,並為大灣區發展為全球綠色創新樞紐作出貢獻。和平發展基金擁有豐富資源及深厚背景、廣泛的商業網絡,以及立足港澳台僑、服務和平發展的遠大使命,將為科大的科研項成果落地,提供堅實支持。」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及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盧金榮博士表示:「作為擁有豐富基金管理經驗的投資機構,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成功投資及孵化多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項目。我們期待雙方合作能發揮所長,並配合特區政府創科政策,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及探索更多創新能源方案,成功達至政、產、學、研、投協作,讓更多實驗室成果走向市場,為香港以至國家的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