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7

新聞
會議
Climathon Conference: Extreme Heat, Extreme Density -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he Division of Environment (ENVR) organized a one-day Climathon Conference titled Extreme Heat, Extreme Density -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n 29 October 2016 which is the first time Climathon has launched their activity in Hong Kong. More than 100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guests and members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and intelligentsia (think tank, environmental NGOs, research institutes etc.) have registered and participated.

2016

新聞
人工智能, 電腦視覺, 國際
微軟人工智能及研究部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 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剖析人工智能的未來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舉辦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由微軟人工智能及研究部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沈博士以「實現人工智能﹕從機器主導至人類主導、從感知到認知、從理性至感性」為題,與聽眾分享微軟對加速實現人工智能的願景、付出的努力以及實際進展。 沈博士於講座中剖析人類將如何從學習電腦的世界,演變至一個電腦了解及明白人類、並主動協助我們的世界;人類又將如何把今日識別圖像與文字的電腦,發展成他日可闡釋周遭環境的電腦;而今日負責執行簡單任務及數字分析的機械人,未來又將如何演變為向我們提供資訊並作情感交流的機械人。 沈博士亦提及將深層神經網絡應用於電腦視像及語音識別系統的最新進展,以及微軟於中國、日本及美國,透過結合智商與情商,和可交談的電腦技術,推出模擬智能對話的嶄新電腦程式chatbots。他續分享微軟發展人工智能的理念,是以造福人類為原則,讓機器與我們合作,提高人類的技術和能力,而非取代我們。 科大首席副校長史維於演說後,以「人工智能與電腦視覺的未來」為題,與沈博士主持小組討論。其他小組成員計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兼資訊與工程科學部主任高文、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博士,以及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權龍教授。 沈博士在電腦視覺及電腦圖像方面的研究貢獻良多,並因此成為美國電腦協會和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沈博士亦為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客座教授,並於2011年獲科大頒發榮譽院士。沈博士於微軟負責推動人工智能策略、領導公司前瞻研究以及涵蓋基建、服務、應用程式及代理等發展工作。他亦同時是領先全球計算機科學界的微軟研究部的掌舵人,並領導公司工程師團隊與研究部的整合工作。 「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演講嘉賓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政策領袖、企業領袖與實業家等。講座首位主講嘉賓為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兼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教授。欲了解詳情,請瀏覽網址https://25a.hkust.edu.hk/eng/dss.php。 傳媒查詢:
新聞
大學盛事, 參與活動
Innovate Your Future-Exploring IPO at HKUST
Around 50 secondary students attended "Innovate Your Future-Exploring IPO at HKUST" held on 26 November 2016 to know more about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s offered by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 Office (IPO). IPO also invited Mr Ken CHENG, Associate Engineer of Cathay Pacific Airways Limited and the alumni of T&M-DDP, to share how he fulfilled his flying dream of building and flying Hong Kong's first homebuilt and locally certified aircraft.
新聞
畢業禮, 大學盛事
HKUST 24th Congregation
HKUST's 24th Congregation was held on 17 & 18 November 2016. Over 100 IPO graduates from Dual Degree Program i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M-DDP), Risk Management & Business Intelligence Program (RMBI),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Program (EVMT), MPhil/PhD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ESPM) and MSc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VSM) attended the Congregation Ceremony on 17 November 2016 at the Atrium.
新聞
生物技術, 社會科學, 國際
三位傑出學者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分享研究成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上周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邀請三位傑出學者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包括羅伯特·蘭格教授、裴宜理教授及Ingrid Daubechies教授,他們亦為科大應屆榮譽博士。 羅伯特·蘭格教授以「生物材料與生物科技:從血管新生抑壓劑,至受藥物傳輸控制系統的發展及組織工程基礎」為題,介紹他初期就大分子的傳輸系統,以及分離血管新生抑壓劑的研究,如何引發了大量新治療方法;以至後來包括納米粒子和納米技術等嶄新藥物傳輸技術的研究,如何為疫苗接種及治療包括癌症等疾病,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他亦探討透過混合動物細胞與合成聚合物,以及利用生物材料合成法等,開創修補軟骨、皮膚、血管和脊髓等組織的未來治療方法。 裴宜理教授則以「古今中國﹕高等教育與專制回歸」為題,探討高等教育和專制政權的關係。她挑戰一般西方社會學家,對國家支持高等教育政策和民主政權是相輔相成的看法,並以擁有「史上最穩固的專制政權」的中國為例,爭辯它自帝制時期以來,其政權得以茁壯成長,實與國家支持高等教育的政策息息相關。 昨日,Ingrid Daubechies教授在她「以數學幫助藝術史學家和文物復修者」的講座中,分享如何以數學演算,協助修復藝術品,譬如遭戰火炸成碎片的著名意大利畫家曼塔納的壁畫等。她繼而分享數學的其他用途﹕包括協助移除工藝品、鑑定畫作所屬的時期和令隱藏畫作得以重現眼前等。 羅伯特·蘭格教授是麻省理工學院David H Koch學院教授。他於康奈爾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分別取得化學工程學士及博士學位,並在70年代中期,首度以控制藥物傳輸速度的研究揚名。他的實驗室是現今最大的生物醫學工程學術設施,研究領域包括藥物開發、新型生物材料、組織工程、幹細胞和納米級的藥物傳輸等。他曾發表逾1,350篇論文、獲超過220項重要獎譽,並擁有全球逾1,100份已獲批及正獲審批的專利。他獲《福布斯》雜誌選為全球15位可以改變未來的創科人物之一。
新聞
獎項及排名
香港科技大學舉行第二十四屆學位頒授典禮 頒授榮譽博士予六位傑出學者及社會領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11月18日)在大學校園舉行第二十四屆學位頒授典禮,並向六位傑出學者及社會領袖頒授榮譽博士。頒授典禮由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議員主持。科大向六位傑出人士頒授榮譽博士,以表彰他們的重大成就及對社會的貢獻。他們分別是(按英文姓氏順序排列): 晨興集團主席兼共同創辦人陳樂宗博士-工商管理學榮譽博士 杜克大學James B Duke數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教授Ingrid Daubechies-理學榮譽博士 麻省理工學院David H Koch學院教授Robert S Langer-工程學榮譽博士 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先生-工商管理學榮譽博士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教授陸錦標-理學榮譽博士 哈佛大學亨利羅索夫斯基政治學講座教授兼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人文學榮譽博士 校長陳繁昌教授於典禮上恭賀並寄語畢業生,他日於人生的十字路口,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及思考方式,他說:「香港目前面對眾多社會問題,其中包括極端的意識形態。我深信,若我們沒有深思熟慮、理性批判,就妄下判斷及發表意見,將會禍延後代。作為社會精英及學有所成的大學畢業生,我相信你們應該具備批判思維,絕不盲從附和。」 陳樂宗博士於陳校長致辭後,以「科學的文化」為題主講「畢業禮致辭」。陳博士表示,香港未來要成功,就要培養年輕人的科學文化。 陳博士說:「在香港成長,我自小便受楊振寧及李政道贏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所啟發。他們獲獎對當時很多年青人來說是個極大的鼓舞,啟發他們研習科學。時至今日,科學及科技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及人類進步最重要的一環,但科學對香港年輕人的吸引力卻日益衰減。若香港要打造一個科學、科技型經濟,我們首先要在年輕人當中樹立科學與技術的文化。科大應率先履行這一項歷史使命。」
新聞
科學, 國際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教授 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 探討重力波的發現及其未來研究方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由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科大高等研究院蘇海文及蘇包陪慶教授喬治.斯穆特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斯穆特教授以「重力波、黑洞碰撞及先進鐳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為題,向聽眾分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早於一世紀前所預言,有關重力波的驚人發現。重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去年九月,由於兩個黑洞於距離地球超過十億光年的遙遠星系中碰撞,令先進鐳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首次探測到重力波。斯穆特教授解釋,有關發現將引發全球科學家就黑洞、重力波特有的天文現象,以及廣義相對論測試提出新觀點。 斯穆特教授說:「是次突破性的發現得來不易,它不但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最後一個未被證實的預言,亦同時引證了他就大形宇宙事件中存在時空扭曲的預言。有關發現為重力波天文學開創新紀元,帶來更多有趣及高能物體的觀測,以及就廣義相對論和天體物理學的準確測試。」 斯穆特教授因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而與約翰·馬瑟教授於2006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研究有助宇宙膨漲及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發展。 斯穆特教授於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數學及物理學學士學位兼物理學博士學位。他自1970年起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工作。斯穆特教授亦是巴黎天體物理研究所「宇宙物理學」發展基金的主席。他自2016年1月起出任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蘇海文及蘇包陪慶教授。 斯穆特教授乃美國國家科學院及美國物理學會院士。他獲全球各地不同院校頒發博士學位及教授席。他亦是美國太空總署優異科學成就獎(1991)、美國能源部勞倫斯獎(1995)、愛因斯坦學會愛因斯坦獎(2003)、國際天體物理學院Daniel Chalonge獎(2006)及格魯伯基金會天文學獎(2006)得主。 斯穆特教授發表過逾500篇科學論文,亦是闡釋天文學和美國太空總署宇宙背景探測者的科普書籍《Winkle in Time》的共同作者。斯穆特教授是一名傑出的老師及普及科學的熱心倡導者,他於2009年榮獲奧斯特獎章,以表揚他在物理教育的卓越貢獻。
新聞
合夥, 可持續性, 校園生活
First UST Zero Food Waste Event---My First Dinner @ HKUST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First Dinners, HSEO Sustainability Unit have joined hands with the Student Affair Office (SAO) and transformed this year?s My First Dinner @ HKUST into the first zero food waste event in 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