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科大六名學者獲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嘉許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六名學者獲研究資助局(研資局)2024/25年度「研究學者計劃」及「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嘉許,合共取得逾3,700萬港元的研究經費,以表揚並支持他們的研究工作。是次佳績不僅屬科大歷來最好的成績,其獲獎數目及研究經費撥款亦為本地院校之首。
六個獲獎學者的卓越研究涵蓋多個學術領域,當中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陳敬教授及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張黔教授透過「高級研究學者計劃」獲冠予「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名銜,前者專攻寬禁帶半導體的研究,後者則致力發展用於醫療的非接觸式傳感框架。
而透過「研究學者計劃」贏得「研資局研究學者」名銜的四位教授分別為:研究肌肉幹細胞的張曉東教授(生命科學學部),研究脊髓損傷的劉凱教授(生命科學學部)、專攻宇宙對撞機物理的王一教授(物理系),及致力研究四大城市及區域發展系統的朱鵬宇教授(公共政策學部)。其中,朱教授於人文學、社會科學及商科小組(H-Panel)入選,而其他科大學者則於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小組(S-Panel)獲獎。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在讚揚六位學者的超卓成績時表示:「科大剛於研資局『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和『主題研究計劃』取得佳績不久,便再下一城,於『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取得佳績,實在是另一重大成就。一直以來,科大致力吸引和培育頂尖研究人才,並期望透過進行具影響力的研究,應對全球挑戰。我尤其欣喜的是,在這次評選中,科大除於科學及工程領域表現卓越外,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學者亦獲得認可,彰顯了科大在不同範疇的研究實力。透過營造有利的科研環境,我們期望學者們能繼續秉承對科研的熱誠,推動創新,為人類作出貢獻。」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亦對他們的成就表示欣喜。他說:「在研資局的資助及支援下,一眾學者得以投放更多時間從事基礎研究,同時為培育下一代的科研人才出力,讓科大持續邁向目標,成為創新及卓越的匯聚地。」

新聞
科大成立香港首個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 融合科技與人文培育創意產業人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佈成立香港首個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學部)。作為一個促進科技與藝術融合的跨學科中心,新學部將推出媲美麻省理工學院著名媒體實驗室等知名學府的研究生課程,致力培育能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活用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等尖端技術的藝術科技人才。近年來,藝術科技逐漸成為全球文化領域的焦點,對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尤其是在新興藝術創作、數碼資產、人機互動、區塊鏈和藝術交易等領域。雖然很多本地的藝術課程都具有科技元素,但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推出的研究生課程將會是香港首個聚焦於人類與機器之間協同創作和創新的課程。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正與十多間全球、國內及本地知名的業界領袖及學術機構探討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包括華為、索尼娛樂、騰訊、美國巴德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音樂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1。這些合作將集中於課程發展、研究合作,以及為科大學生提供行業經驗。新學部預計於 2025 年 9 月迎接首批學生。學部計劃將於2025-26新學年提供四個研究生課程,涵蓋四大重點領域包括:機器創造力、機器輔助藝術實踐、藝術管理、藝術與機器創造力批判性研究。 其中,兩個授課式課程,包括文學碩士 (MA) 和藝術碩士(MFA),旨在擔當藝術創造力與科技創新之間的橋樑,培養下一代成為管理及創意實踐方面的領導人才。而另外兩個研究式課程 ,包括哲學碩士 (MPhil) 和哲學博士 (PhD),將著重於藝術與機器創意領域的進階研究與學術探索。此外,新學部亦會為有意發掘自己創意潛能的本科生提供藝術與機器創意的核心課程,同時亦會為修讀數碼媒體及創意藝術延伸主修(Major +X)的本科生推出更多選修課程。

新聞
科大嘉許透過直接錄取計劃入學的優秀學生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近日經「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SNDAS)及 「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SALSA),取錄了逾60名才華橫溢的學生。這批同學部分擅長藝術及體育,部分年紀輕輕已創辦了盈利企業,亦有些準備於入讀科大後,進一步實踐其創新意念。這批同學將於2024/25 學年入學。
為表彰他們的熱誠與成就,科大今日舉辦了嘉許禮,歡迎這批學生入讀。典禮上,科大協理副校長(教學)馮志雄教授和本科招生及入學事務處處長劉夢琳教授鼓勵同學要把握機會,投入科大具創意及活力的氛圍,展現自我。多名中學校長、老師,以及來自香港體育學院和中國香港乒乓總會的代表亦有出席典禮。
馮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科大一直崇尚多元化,除學術表現外,我們亦注重同學於藝術、領導力、創業精神、體育精神和社區服務等各方面的才能。透過更全面的評估方法,我們期望可以吸納來自不同領域的優秀學生入讀科大,讓他們在具活力的環境下,探索學習、啟發及創新,釋放不同層面的潛能。科大藉著多元化的環境,致力培育同學成為具國際視野的創新型領導者,貢獻社會。」
自教育局2022/23學年推出SNDAS以來,科大逐步將更多本科課程納入該計劃中,讓更多擁有學術以外才華的學生入讀科大,發揮所長。於2024/25學年,科大共有19個來自不同學院的課程參與SNDAS,而經計劃獲取錄的人數,更於過去兩年間倍增。當中不少學生在藝術、人工智能、機械人和商業等領域實力非凡,更在各類國際比賽中屢獲獎項及殊榮。科大除會向各人頒發港幣五萬元的獎學金,若他們於文憑試中考獲多於一科的5*及5**,大學亦會向其發放對應的入學獎學金。
科大亦有參與另一項專為鼓勵本地運動員入讀本地大學而設的非學術收生計劃SALSA。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於2022/23學年推出該計劃以來,科大以體育成就作為評核準則,取錄了不少精英學生運動員,當中包括2020東京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團體賽銅牌得主蘇慧音,以及數名將於今年九月入學的劍擊、帆船和乒乓球的專業運動員。為支持SALSA,科大亦推行「學生運動員入學計劃」(SAAS),為本地優秀運動員申請者提供特別入學安排、獎學金、生活津貼,以及如彈性上課安排等其他相關支援,幫助他們平衡訓練與學業。
2023

新聞
政治遊戲:誰說政治科學教育乏味無趣?
提起政治,很多學生都選擇採取避之則吉的態度,認為複雜的政治問題最好留給政治人物去解決。然而,只要我們明白每一個政治決定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便會更積極投入地參與討論政治議題。
假如你也有同感,那麼王家禮教授就是你的最佳導師。這位科大社會科學及公共政策學部社會科學教育高級講師兼助理教授的課堂充滿趣味又有啟發性,一向座無虛席,深受學生歡迎。他在SOSC 3520 「理解比較政治學」課程上的出色教學表現,更讓他贏得科大2022「卓越核心課程教學獎」。
點燃創新思維
王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隨後負笈倫敦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
王教授以其獨具匠心的創新教學法,為看似枯燥乏味的科目注入生機和活力,從而引發學生的濃厚興趣,促使他們踴躍參與其中。不過,王教授於2014年剛加入科大時,其教學方式卻比現在傳統得多。「那時我比較依賴教科書内容製作教學筆記,並以期中及期末考試作為評分標準,學生只要熟讀筆記便可。」

新聞
科大設立跨學科學院 提升跨學科教育與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為進一步提升其跨學科研究與教學能力,正式把大學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升格為跨學科學院(學院)。新學院將配合社會需要,靈活推出嶄新的教學課程,以及推動包括藝術科技和生物設計等新興領域的跨學科研究。
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科大全力支持香港成爲國際創科樞紐,而發展跨學科人才乃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因素。爲吸引、培養並挽留這些人才,科大特別成立跨學科學院,以加強支援大學於六大研究領域1延聘跨學科教員的舉措,並培育能應對當前社會多樣而複雜議題的學生。
新學院不僅在聘請新興領域跨學科教員方面擁有更大的靈活度,亦將於現時11個本科及研究生跨學科課程之外,推出一個全新的科技創新碩士課程,以及拓展現有的學術計劃,進一步加強不同學院之間的融合交流。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表示:「面對全球人口老化及氣候變化等迫切議題,傳統的單一學科已不足以應對,需要透過融合不同學術範疇、取長補短來解決,跨學科的方式於教育和科研領域中亦因而顯得日趨重要。是次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升格為跨學科學院,展現了我們為協助香港成爲國際創科中心而致力培育跨學科人才的決心,同時也是科大踏上HKUST 3.0進程的重要里程碑,以邁向成為學習、探索和創新方面的卓越大學的目標進發。」
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表示:「除了推進跨學科課程及研究,學院亦會作為一個學術樞紐,以靈活的政策來增強跨學科研究的影響力,以實現科大的目標,包括在新興領域聘請英才、支持跨校園計劃以增強與港科大(廣州)的合作等。」
科大跨學科學院院長屈華民教授表示:「跨學科學院將優化及拓展現時的重點項目如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公共政策及綜合系統設計。同時,學院將進一步探索新興領域的嶄新教學方法及科研計劃,如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元宇宙、藝術科技、生物設計及跨學科科學計算等。我非常高興見證我們的世界級教員和頂尖學生,為了更好的未來而努力創新、造福社會。」
跨學科學院正籌備推出的科技創新碩士課程,將由科大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培育了五間獨角獸以及眾多初創公司的傳奇企業教育家李澤湘教授設計。課程旨在培育一批工程科技知識與市場營銷技巧兼備的專業人才,以推動技術轉移及研究成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