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聞
教育
科大開辦工商管理博士課程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科大商學院)今天宣佈開辦工商管理博士課程。課程為期四年,讓學員接受嚴謹的學術培訓,掌握所需知識進行應用研究。   此卓越的課程專為有抱負的商界領袖、高級行政人員和創業人士而設,旨在提升他們的研究能力、深化知識、培養創新卓見,繼而為商界和社會帶來積極影響。   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表示:「科大多年來致力追求優越學術成就,成功在創校後不久便成為亞洲最備受推崇的商學院之一。我們很高興開辦新的工商管理博士課程,延續科大三十年追求卓越的承諾,進一步推動研究和發揮全球影響力。」   課程於2021年9月正式開課,橫跨多個學科的核心和選修課程主要以兼讀方式在週未期間進行,以四天為一個單元授課(共十六個單元)。整個課程要求學員完成55個學分,首兩年專注課業和論文籌備工作,之後兩年則著重論文研究和短期住校學習計劃。   課程學術主任鄭少輝教授稱:「我們的目標是提升學員的應用商業研究能力,掌握不同商業領域的最新研究趨勢。學員可受惠於本校的優勢,包括國際化的教學團隊、備受肯定的研究成就、以跨學科形式探討新的課題,以及與商界領袖建立聯繫的機會。」   科大工商管理博士課程致力吸納有意進修和有抱負的商界精英,讓他們接受專業博士培訓。入學基本要求包括本科學士學位(碩士學位為佳)、至少十二年擔任管理層的經驗,以及高水平的英語能力。課程截止報名日期為2021年5月1日。   課程資料和其他詳情可透過以下方式查閱:http://www.dba.ust.hk/   
新聞
教與學, 共同核心, 健康, 化學生物工程
讓人垂涎的食品科學
科大致力發展全人教育,因而設立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課程,透過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成為勇於承擔、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公民,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實踐抱負。在衆多核心課程當中,學生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導論」情有獨鍾,因爲修讀這門課程的學生可以自製麵包、曲奇餅、豆腐甚至啤酒,並了解為何油炸食物特別可口。於學生而言,整個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體驗。 進行實驗時,劉教授(左二)會跟學生一邊製作食物,一邊引導他們思考背後的科學原理。 這課程的上課地點亦與別不同:在半廚房、半實驗室的「課室」裡,不僅有煮食爐、烤箱、攪拌機等標準廚房設備,更有寬敞的專用實驗室,裡面配備了恆溫箱、蒸發器和離心機等各類千奇百怪的器具。 身為課程導師的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工程教育副教授劉元帥強調:「我在第一堂課便清楚指出:我們會一起烹調食物,但不要把課程看成烹飪班!這是化學工程實驗室,不是廚房。」 進行實驗時,劉教授會跟學生一邊製作食物,一邊引導他們思考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做麵包為例,他會示範和解釋一些有趣現象:麵團是怎樣發酵的? 揉捏過程如何令麵包皮和麵包心達致最佳質感? 他說:「同樣重要的是,當學生明白到製作曲奇餅需要用上大量砂糖,便可透過這個實驗過程去探討健康飲食。」品嚐是製作食物的終極目標,不可或缺,因此,上課時雖然一般禁止飲食,但這門課程卻是例外。
新聞
研究, 實習, 本科生, 物理學, 化學
全力投身科研事業
黎敏慧在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獲七科最高的5**佳績,獲兩家國際頂尖大學錄取乃是意料中事,但立志成為科學家的她卻出人意表地放棄海外升學機會,選擇留港攻讀科大理學院的國際科研課程(IRE), 黎敏慧選擇留港攻讀科大理學院的國際科研課程(IRE),全因她深信這個獨一無二的課程能讓自己提早接觸研究工作。 全因她深信這個獨一無二的課程能讓自己提早接觸研究工作,相比其他同樣有志投身科研事業的學生更具發展優勢。 IRE課程由理學院於2013年推出,旨在讓成績卓越的本科生參與國際尖端研究,及早助他們發展研究技能。 理學院副院長兼IRE 課程主任梁伯和教授解釋:「這個課程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夠讓熱衷研究工作的本科生親身參與科研項目。環顧全球,通常只有研究生課程才會有這樣的機會。 」 他續指:「優質的研究生課程收生門檻高,全球各地競爭激烈。讓我們的學生提早接觸世界級研究,可以增強他們的競爭優勢,在芸芸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閲讀相關文章:認識社會學的治療價值
新聞
精神健康, 教與學, 生活學習社區, 健康輔導, 心理健康
與抑鬱共舞
不少備受尊敬的學者鮮有向同事、學生,甚至陌生人談及自己的心結和掙扎。任教於管理學系和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並在最近榮獲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卓越教學獎(研究院組別)的霍士德教授,便決定分享自己數十年來對抗抑鬱症的心路歷程,希望洗刷精神疾病背負的污名,鼓勵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勇敢求助。 霍教授(左)榮獲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卓越教學獎(研究院組別)。 面帶微笑的霍教授說:「抑鬱症對生活的影響無孔不入—做事的動力、出門的意欲,連飲食、說話,甚至與人相處的方式,都會變得很不一樣。這就像在泥灘上跑步,無論做甚麼事情,都會特別吃力。假如不了解我的背景,相信大部分人也看不出我有抑鬱症!」  霍教授形容自己是「功能性抑鬱」—即表面大致與常人無異,但內心長期與情緒交戰。談及此病的原委,他歸因於自己的一半華人血統,讓他小時候在白人為主的國家生活期間經常給其他小孩吐口水,甚至從學校跟蹤回家。他憶述:「我的抑鬱症其實源於種族欺凌。當年我跟隨家人從新西蘭移居北美時只有九歲。而當時的美國和加拿大,種族之間缺乏包容﹐導致我在成長階段不時受人欺凌。」  自此,抑鬱症變成惡性循環,霍教授更會「自我欺凌」,對自己十分苛刻,越陷越深。深受父親猝逝、第一名孩子夭折、失去終身教職、跟妻子離婚等連串不幸事件打擊下,結果他在服食抗抑鬱藥物的同時,倚靠買醉和安眠藥度日。他曾嘗試戒掉濫藥的習慣,可是那段時期他感到更為孤獨無助。他說:「我當時的情緒極度不穩,更不斷自責,直到踏入三十歲才開始尋求協助。」

2019

新聞
教與學, 人文社科, 社會科學
認識社會學的治療價值
上過社會科學部谷志良教授的課,都知道在課室內關掉和收起一切電子產品是金科玉律 — 縱然使用手提或平板電腦抄錄筆記,也在禁止之列。對此,谷教授有其獨特見解:互聯網雖然是教師的重要教學資源,但手提電子通訊產品可嚴重干擾課堂學習。學生最初或許對此心生抗拒,但卻鮮有投訴。這是因為谷教授在堂上安排了大量意見調查、問答比賽、模擬、討論等具互動性的學習活動,同樣地引人入勝,讓同學全情投入課堂。 雖然規矩森嚴,但這位社會科學教育副教授卻是科大最受學生敬愛的老師之一。其「從做中學」的教學理念,結合「反轉教室」授課模式,深受同學歡迎。舉例說,他會要求同學監察自己的消費習慣,看看一個家庭能否倚賴最低工資過活,或透過分析傳媒及社交媒體瞭解性別歧視問題,此舉有助同學藉著閱讀或親身經歷對社會議題產生概念。 正是對春風化雨的熱誠,以及在持續改良和革新授課方法上的貢獻,使谷教授獲頒本年度科大「祁敖卓越教學服務獎章」。此獎每年都會頒發予一位長期盡心教學、矢志追求卓越、循循善誘、啟導後學和激勵他人持續向前的傑出教員。 谷教授熱愛社會學,大概很難想像他當年在英國杜倫大學修業之初,其實極之討厭這個學科。少年時期的他滿腔理想,立志成為社工,修讀社會學,就是相信這學位有助自己圓夢,豈知事與願違。他憶述:「社會學最初給我的印象,就是非常抽象,只談理論,流於意識形態。」直至發現社會學以人為本的一面,尤其是民族誌,他才開始懂得欣賞這學科的實用價值。谷教授其後負笈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取得社會學碩士及博士學位,自此投身社會學的教學工作。 谷教授1992年首次加入科大,其後一度外闖增廣見聞。他於2008年回歸科大,致力優化社會科學課程,使之更貼近學生的個人生活。他說:「相對教授社會科學作為一門技巧,我更關心其治療價值。」 谷教授直言,學生與普通人一樣,令他們擔憂和不安的事情多不勝數:學業成績、工作、金錢、家庭、友情。 他集中教導同學「從大局著眼」,並「注意自己的行為怎樣影響他人」。他解釋:「對社會學有認識的人,明白自己的行為和決定都受到歷史、習俗、群體和社會形勢左右。人的選擇有限,人性更有軟弱的一面,我們需要在缺乏完整信息的情況下行事。社會學不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也讓我們培養同理心。」
新聞
金融科技, 商業, 程式設計馬拉松, 區塊鏈, 虛擬銀行
科大舉辦一連串活動支持香港金融科技周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科大商學院)宣佈為學生和業界推出一連串活動,以示對今天開展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全力支持。 作為投資推廣署金融科技周的周邊活動,科大商學院夥拍香港金融科技協會,於11月1日率先舉辦行業研討會。活動主題為《銀行4.0與金融服務之未來》,邀請到五位行業專家,討論最新科技發展及其對銀行和金融服務界的影響。活動於科大商學院中環中心舉行,吸引超過一百位校友和業界人士參與。 緊接研討會的另一項活動於上11月2至3日在科大校內舉行,活動名為Bizkathon@HKUST,是香港首個虛擬銀行黑客松,歡迎香港專上院校所有學生和校友參賽,共吸引了25支隊伍、超過120人參與。具金融科技背景的校友和業界人士為參賽隊伍提供意見,協助各隊在24小時內制訂創新方案,幫助虛擬銀行取得客戶信任,並提供自動化運作建議。比賽獲三間虛擬銀行贊助,分別是平安壹賬通銀行、WeLab和眾安銀行。活動令參賽者有機會打好基礎,共同迎接香港虛擬銀行服務,並提早建立行內人脈。 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身兼一項由研資局撥款的主要金融科技研究項目負責人,他表示:「商學院樂意分擔推廣金融科技發展的重任。金融科技涉及跨學科專業,作為一所科技學府下的商學院,我們處於有利位置推動業界知識,並為金融業培育新一代人才。」 除了以上已舉辦的項目外,作為配合香港金融科技周的壓軸活動,科大商學院將與HashKey Digital Asset Group攜手於11月22至23日為學生舉辦另一項比賽 ─ 區塊鏈商業挑戰賽。從事區塊鏈研究的HashKey總部位於香港,在金融科技界具領導地位。是次活動旨在加深參賽者對區塊鏈科技及其應用的認識,歡迎科大以至其他本地大學的團隊參與。挑戰賽將為有志從事金融科技工作的學生提供了解行業的良機,並促進香港金融科技發展。
新聞
人工智能, 商業, 企業管理, 大數據
香港科技大學夥拍微軟 推出香港首個AI相關工商管理碩士選修科
微軟香港今日宣佈與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合作推出香港首個設有AI(人工智能)選修科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課程可協助企業管理層和機構培養重要技能、知識及文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做好準備。該課程內容為微軟全球人工智能商學院(AI Business School)旗下的項目之一,由微軟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合作編寫,為學生提供以AI革新商業模式的新思維。為科大商學院MBA學生提供的AI課程將於2020年初正式在香港推出。本地企業和機構的管理人員亦將有機會透過科大的行政人員公開課程修讀相關課程,為邁向AI時代作好準備。歷代的工業革命成功推動社會和企業就工業技術的發展需要,改變原有生活和工作模式。同樣地,要在AI及數據主導的數碼時代取得成功,企業必須擁有一套相應的專業技能。微軟與國際數據資訊( IDC )近期進行的一項研究《 迎接未來商業:利用AI 評估亞太增長潛力》 指出,儘管87%的企業表示在未來會優先協助員工學習新技能和重新培訓他們,但仍有 73%的企業尚未開始推行相應的培訓計劃。除此以外,報告亦指企業管理層亦必須抱有持續進修學習的態度,以確保能在瞬息萬變的AI時代下克服各種挑戰。微軟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陳珊珊女士表示:「AI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中決定性的科技和發展要素。隨著各種機器和系統日益進化,智能協作效能亦不斷提升,這改寫了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關係,同時亦意味著文化將迎來轉變。在數碼時代下,AI的應用將成為本地企業取得成功的重要根基。我們很高興能與全球頂尖學府之一的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幫助香港企業管理層裝備技能,成就他們在AI 時代取得成功。」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亦表示:「我們正在見證AI如何為企業員工和工作環境帶來徹底改變。同時,我們亦留意到越來越多MBA同學對AI如何優化商業決策、過程及生產力感興趣。透過與全球AI 技術領航者微軟合作,相信定能協助同學充分掌握及釋放AI的潛力。」
新聞
獎項, 土木及環境工程, 共同核心
以土木工程思維解決現實問題
去年,香港有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兩項超大型基建落成,另外六個項目則在施工階段。無論公路或鐵路,公共服務一般少不了土木工程師的參與,但土木工程學與市民生常日活的密切關係,卻或許非修讀其他學科的學生所能盡知。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的胡惟忠教授深知,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對土木工程學一無所知的年輕學子,更須盡力協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胡教授於2016年初接掌「土木工程與現代社會」課程後,這項「共同核心課程」已躍升為科大最實用、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不論修讀甚麼本科,同學都可以從中了解如何透過土本工程解決香港的迫切問題。 有此成績,當然絕非幸致。授課者除了要對科目有深厚認識,亦須充滿教學熱誠。胡教授兩者兼備,在2014至2017年間,更連續三年成為學系內獲本科生給予最高評分的老師;因此,他最近獲大學頒發「2018年共同核心課程卓越教學獎」,實至名歸。 修讀上述核心課程的學生接近二百人,專長各異。為了增強同學的學習興趣,胡教授制定課程範圍時,必須超越平常的土木工程課題,甚至要花時間逐一細心了解學生的背景,設定適合他們的專題研習,因材施教。 其課程內容全面,涵蓋不同範疇,而且與時並進,觸及有關城市規劃及發展、法律及政策事宜、財務分析等最新知識。 舉例說,由於興建沙中線土瓜灣站,當區居民憂慮沉降問題會危害其物業的結構安全。為了讓學生了解沉降的真正含意,胡教授帶領他們到土瓜灣站附近不同地點量度沉降幅度,搜集第一手資料。在他眼中,這是「體驗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胡教授認為不管學生主修甚麼科目或畢業後有何志向,掌握基本土木工程知識,對自己以至香港皆有好處。他說:「我講解的土木工程和數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怎樣處理房屋短缺、樓價過高等社會問題。歸根究柢,這些現象是因政府高地價政策和物業發展成本昂貴而起。一方面降低發展商須要支付的地價,另一方面讓置業者分三十至四十年向政府補回地價餘額,如此一來,港人既可自置居所,政府亦不致損失賣地收益,是真正的雙贏方案。」學生通過小組專題研習方式應對真實個案,不但可以獲取實用經驗,亦能窺探如何學以致用,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