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聞
金融科技, 研究, 教與學
香港科技大學推出跨學院金融科技理學碩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工學院和理學院攜手合作,共同推出香港首個跨學科金融科技理學碩士課程。 科大金融科技理學碩士課程分為一年全日制和兩年兼讀制,旨在為金融科技行業引入人才。課程將透過三所學院多位教授的多元化專業知識,為學生提供與流行金融科技及其工程和金融原理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學生在多領域及日漸蓬勃的金融科技領域中的市場競爭力。第一屆學生由60位主要具有金融和科技背景的專業人士組成。 課程啟動禮在上星期六(8 月17日)舉行,由科大首席副校長倪明選教授、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工學院副院長(研究及研究生教務)蘇孝宇教授及理學院副院長(招生)梁承裕教授主持。 科大首席副校長倪明選教授說:「憑藉科大的世界級工商管理、工程及理學教育,此課程將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學習機會,以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取得成功。課程亦充分體現了科大勇於創新的獨特定位。」 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研究)及金融科技理學碩士課程聯合主任許佳龍教授表示:「此課程滿足了市場的迫切需求,而第一屆同學的卓越能力及多元化背景正正體現了這一點。這些學生學歷優秀,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院校,當中不乏經驗豐富的銀行、金融及科技行業管理層和專業人士。他們均致力於學習、發展和引領全球的金融科技創新和應用。」 WeLab集團資深顧問、虛擬銀行董事局主席及科大財務學系客席教授陳家強教授以「香港及大灣區的金融科技教育」為題於課程啟動禮發表主題演講,指出香港作為金融科技人才教育樞紐的優勢。其後,啟動禮舉辦以「虛擬銀行與金融科技業的未來」為題的論壇,進一步闡明金融科技在金融業的整體發展的關鍵作用。論壇嘉賓包括大華銀行大中華區行政總裁葉楊詩明女士、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阮國恒先生、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海外業務合規總監楊冠熹先生,各人同為科大校友,均在論壇中分享他們對金融業的寶貴知識和見解。  
新聞
人文學科, 人文社科, 電影
從鏡頭學習人文價值
非文科本科生經常抱怨被迫修讀跟他們的主修範疇以及職業生涯毫無關係的人文學科。然而,人文學部副教授渡言並不認同這個想法。渡教授認為,科學家以及工程師也應該修讀文科及人文學科,才能了解他們的發明能為社會和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渡教授希望更多學生能夠透過她的課堂培養同理心、批判性和創意思維。 「人文學科是一種軟實力。它對人類的影響有時甚至比科學發明更深遠。」她以歷史上的著名作家莎士比亞以及魯迅為例子,後者為中國的文壇大師,因為堅信文字的力量遠大於醫學,故決定棄醫從文。 現今的學生都喜歡追求視覺上的刺激,因此他們都無圖像不歡。正如渡教授所言,電影和動畫這個媒介比文學讓人感覺更自由,亦比書本更受歡迎和更容易接近。 因此她認為,「電影和動畫是灌輸學生人道主義價值觀一個很好的媒介。」 渡教授是研究中國動畫的著名學者,她最先發現中國動畫電影在二戰時期的重要性,並且將其建立為一個主流研究範疇。渡教授醉心研究動畫,源於她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發現動畫可以成爲一門獨立的研究議題。但同時她亦對其友儕只談論日本動畫的行徑感到好奇,促使她決定深入研究中國動畫這一個前人未曾涉獵的研究領域。 渡教授於2012年完成她的博士論文,發表中國動畫對日本動畫的影響,以及中國動畫在50至70年代毛澤東領導下蜚聲國際。今年,渡教授出版了她的英文著作《Animated Encounters: Transnational Movements of Chinese Animation, 1940s-1970s》。 渡教授還認為,因為人們對科技的看法不斷改變,所以現今不論修讀什麼科目的學生都應該修讀人文學科。日本動畫對科技的描述就是最佳例證—在60年代,科技在動畫裡頭都是好幫手,造福人類。然而,近代動畫卻經常刻劃瘋狂科學家創造能夠摧毀人類文明的怪獸機器,展現出對科技的恐懼。 她表示:「科學發展存在失控的可能性。雖然機械人能為人類帶來便利,但同時也可能帶來破壞。我希望學生以人道關懷和價值為做事原則,這樣才可確保科學和技術用於正途。」
新聞
海洋科學, 環境, 本科生, 海洋生物
科大推出全港首個海洋科學與技術本科課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海洋科學系將於今年九月推出香港首個海洋科學與技術本科學士課程,以培育年輕一代、具有實際經驗的海洋環境研究、保育和管理人才。近年來,各國科學家共同開展了越來越多的海洋探索和研究項目,不僅希望尋找新資源,更希望在科學研究上尋求新的突破。過去數十年中,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而探索新資源的任務變得益發重要。為了培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人才,科大即將推出新的本科課程「海洋科學與技術」(海洋科技),銳意培育學生在環境範疇的技能和特質,使他們能在這個對人才需求若渴的領域發揮才幹,成為教育家、海洋科學家、技術人才或其他專業人士。憑藉跨學科的教授團隊以及強大的海洋研究背景,科大具備了成立一個綜合而全面化的海洋科技課程的實力。有關課程不僅涵蓋海洋科技的基礎知識、漁業和保育等方面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亦涵蓋了多個技術層面如數據挖掘技術和管理、海洋動力模型的構建及可視化、污染追蹤技術,以及可應用到不同工業範疇的海洋活性化合物的挖掘技術等。課程非常重視同學的實踐經驗,將會與內地、台灣、日本及世界其它地區頂尖的海洋研究機構和在海洋產業擁有顯著地位的地區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總整課程(capstone projects)、實習和海外交流機會。科大海洋科學系署理主任兼捷成David von Hansemann理學講座教授錢培元表示:「海洋真正是追求科學突破的前沿,它既是全球氣候的主要動力源,亦是地球上最少被探索和瞭解的環境。海洋產業對沿海地區(如香港)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經濟支柱,而海洋產業和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均需高質素的人才與先進的科技。我喜見科大開辦本港首個海洋科技課程,填補相關人才的缺口。我期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對海洋有更深入的瞭解,並會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海洋資源,達至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兼本科生課程主任劉振鈞教授補充指:「本課程的畢業生出路甚廣,隨著愈來愈多沿海基建項目的落實和生態旅遊業的興起,社會對海洋科學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個四年制的學位課程將會好好培養學生,讓他們能勝任包括海洋產業、政府機構、非牟利環境組織、環境顧問公司,以及設有相關研究的院校等不同範疇的工作。」
新聞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教與學
真正的教育家
新就職工學院副院長(本科生教務)的莫國泰教授,是一名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工作者。

2018

新聞
體驗式學習, 本科生, 工程學
科大工學院計劃將「體驗式學習」 課程 訂為工程學生必修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今天(2018年12月4日)宣布,計劃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將「體驗式學習」課程訂為必修科,日後每年入讀工學院的800位本科一年級學生,均需修讀「體驗式學習」課程,動手製作工程作品,學習跨學科的工程知識,貼近現實需要。 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說︰「現時市場上日益需要的人才,並不是只懂一個範疇的工程師,而是擁有不同工程學科知識的工程師。我們希望透過『體驗式學習』,讓學生用自己一雙手設計一些創新發明,汲取跨學科的知識,建立解決難題的能力,成為貼近社會需要的人才。即使學生在畢業後長期投身社會不同崗位,也能適應和繼續創新。」 科大工學院正式引入「體驗式學習」課程已六年。現時,每年約有180位本科一年級學生報讀「首年基礎工程設計課程」;另外約有130位本科生在不同教授的指導下,參加本地及海外的工程設計比賽。他們均需親手設計和製作工程作品,例如飛船、小型智能車和水底機械人等。工學院計劃在兩、三年內將「體驗式學習」課程訂為必修科,日後每年入讀工學院的800位一年級學生,必需修讀「體驗式學習」課程,從而學習跨學科的工程知識,獲取實戰經驗。 為配合「體驗式學習」,工學院特別為學生提供了每天24小時開放的「學生主導體驗式學習實驗室」。該實驗室可隨時組裝變身成為設計、製造樣板或作模擬展示等用途的工作室,並設有鐳射切割機、高效3D掃描系統和動態捕捉系統等設備。實驗室由擔當「學生技術顧問」的高年級工程學生全權管理。此外,工學院亦剛剛開設全新的「Dream Team Open Lab」,讓更多學生能製作自己的工程作品,參加比賽。 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補充︰「由學生主導、讓他們動手創造及製作工程作品是全球工程教育的趨勢。科大是一所年輕的大學,我們在教學方面勇於創新。工學院於本科生教育中的『體驗式學習』投放大量資源和人才,繼續確立科大工學院在工程教育創新的領導地位。」
新聞
數據科學
科大推出全港首個以技術為本的本科生大數據課程
在今日數據滿瀉的年代,各行各業對「大數據」的人才需求若渴。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理學院和工學院於本學年推出「數據科學與技術理學士」本科生課程,為本港首個以工程技術為本的本科生大數據課程,旨在培養數據分析與技術應用能力並重的「實戰型」跨學科人才,以切合未來社會需要。現時本港有關數據科學的本科課程大多側重商業方面的數據分析和處理,例如怎樣利用數據制定商業及管理策略,卻較少兼顧工程技術應用方面,如編寫程式、機械學習和數據理論等範疇。本課程以工程技術為基礎,旨在裝備學生如何從龐大數據資料當中,透過各種數學模型以及嶄新的工具技術,解讀從不同來源中獲得的數據。透過本課程訓練,大學期望學生能熟悉數據分析、程式技巧和數學建模的基本知識,為他們將來的事業奠下穩固基礎。此課程剛於本學年九月份錄取了第一批學生。有意修讀此課程的同學,須先成功報讀科大理學院或工學院,並於大學首年修畢指定的學科,才可向其隸屬學院申請將「數據科學與技術理學士課程」列為主修科目。如獲取錄,學生可於二年級起開始修讀,期間需合共修讀不少於112個學分。課程每年提供約40個學額。數據科學與技術課程副總監兼計算機工程課程副總監吳兆鴻教授表示:「數據科學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範圍愈趨廣泛,社會對數據科學家和數據工程師的需求驟增。根據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人力資源發展工作小組於2017年7月發表的報告,不論在公營或私營機構中,數據科學及分析範疇的人力短缺問題最為嚴重,單計中國,2015年時所欠缺的大數據人才便高達150萬人。此課程正正可為現今急速增長的大數據時代培訓相關人才。」理學院副院長梁承裕教授亦指出:「此課程的升學及就業出路多而廣,在金融科技上,數據科學可應用於區塊鏈和比特貨幣挖礦等;網上零售業則可透過分析客戶數據,設計更個性化的宣傳策略;連醫療上也可以大數據來協助找尋最有可能的治療方法。大學將支持和鼓勵本課程學生到不同機構實習,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裝備自己。」
新聞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
香港科技大學與Coursera合作推出先導計劃 學生及教職員可優先享領免費MOOC證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全球主要在線課程(MOOC)平台Coursera合作推出先導計劃,科大學生、員工及教職員修讀由科大提供的Coursera課程,將可免費申請證書。此先導計劃暫時僅覆蓋數間院校,而科大是當中唯一的亞洲學府。 證書費用的豁免不僅適用於由科大教授們講授的獨立課程,亦適用於由數個相關學科合組而成的專科課程,當中包括「非母語講者的商業英文」或「資訊科技」,而節省的費用則由$70至$600美元(約$546至$4,680港元)不等。透過出席在線課堂、提交作業或參加考試,獲得證書的學生將獲證明已於該課程或專科課程領域學懂一定程度的知識,考核的形式具體取決於課程的性質。現時,科大於Coursera平台上提供33個課程,內容涵蓋金融科技、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及中國政治等,而課程數目仍在不斷增加。是次先導計劃旨在推動網上學習,協助有志透過網上平台學習新知識的人士。其他參與的院校包括美國的密芝根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及杜克大學。 科大工程教育創新中心主任龐鼎全教授表示:「科大一直透過各種創新手法推出網上課程,為國際間推展網上學習的先驅之一。任何人士只需透過互聯網,便可跟隨我們的教授學習最新的知識,不受時間或地域限制。令我們自豪的是,我們能再次成為亞洲首間參與此先導計劃的大學。現在,科大社群不但可以選修與現今社會息息相關的課程,更能免費獲得這些廣泛認可的課程證書。」 Coursera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先鋒,一直與全球頂尖大學和機構合作提供線上課程。科大早於2012年已開始與Coursera合作。 Coursera首席學術策略師Deanna RAINERI說:「我們相信向院校的學生、員工及教授提供高質素的網上學習,是高教界未來一個重大的創新發展。Coursera伙伴計劃讓參與的院校能於我們的平台上,為自己的社群提供免費課程,以增補課堂學習的不足。我們很興奮能與我們其中一個最具前瞻性想法的伙伴科大合作,在亞洲推動此先導計劃。」
新聞
印刷書籍和電子書, 書籍用量, 視覺與圖像
Print Book vs E-book Usage
The Library recently studied overall trends in physical visits, book loans and e-book usage?...This reveals that users continue to visit the Library for activities other than borrowing physical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