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聞
科大研究團隊研發創新顯微鏡平台 揭示骨骼肌再生中的複雜動態過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個由雙鐳射非線性光學顯微鏡構成的先進平台,以研究肌衛星細胞在肌肉再生過程中的動態。透過這項突破性技術,團隊發現了肌衛星細胞在肌肉修復中的新行為機制,有助進一步推動研發針對肌肉相關疾病的標靶治療策略。
骨骼肌的再生過程依賴肌衛星細胞與各種細胞成分之間的複雜協作。當肌肉受傷時,隨著肌衛星細胞的激活,髓系細胞會遷移到傷口處。以往有研究已發現在肌肉微環境中靜止肌衛星細胞的形態異質性,這些細胞透過建立特異的細胞黏附和空間排列,以維持其靜止狀態。然而,由於缺乏適合的活體動物成像技術,研究人員難以分析肌衛星細胞與髓系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近日,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瞿佳男的團隊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發出一個雙鐳射多模式非線性光學顯微鏡平台,可對活體骨骼肌中各種細胞類型和結構進行高解析度成像,並由科大生命科學部教授鄔振國的團隊提供肌肉生物學和再生過程方面的專業知識。利用這項創新成像技術,他們的聯合研究為控制肌肉再生的複雜過程提出新見解。當中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顛覆了普遍認為非肌源性細胞是激活肌衛星細胞的主要驅動因素的想法。團隊發現肌衛星細胞具備一種內在能力,可以在不依賴非肌源性細胞外部信號的情況下,感知和回應再生信號。
研究亦分析了髓系細胞,尤其是巨噬細胞,在調節肌衛星細胞行為中的作用。團隊發現巨噬細胞對肌衛星細胞的激活並非必需,不過在肌肉再生過程中,巨噬細胞為肌衛星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發揮關鍵作用。巨噬細胞的減少導致再生過程中肌衛星細胞分裂受損和肌肉纖維化增加,顯示它們在促進有效肌肉再生方面具有階段依賴性的作用。
此外,研究探討了非肌源性細胞與肌衛星細胞之間的即時相互作用。這兩種細胞類型之間的持續物理接觸對於肌衛星細胞的激活或細胞分裂並非必要,反而是非肌肉細胞的旁分泌信號似乎能調節肌衛星細胞的增殖,這反映了非肌肉細胞分泌因子在協調肌衛星細胞再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瞿教授表示:「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這項研究為肌肉再生中複雜的細胞相互作用提供了全面的學術探討,揭示肌衛星細胞行為的新方向。我們的研究結果有助了解肌肉再生過程中的複雜動態,對未來研發肌肉相關疾病的標靶治療策略具有重大意義。」

新聞
科大公布虛擬資產意見調查 揭示公眾投資取態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今天發布有關虛擬資產註1投資取態的公眾意見調查結果。調查發現,9月中發生加密貨幣平台涉嫌金融詐騙事件後,41%的香港人表示無意持有任何種類的虛擬資產,比例較事件之前增加12個百分點。
此為科大商學院今天發布的調查所得的重要結果之一。該調查分為兩階段進行,旨在就包括投資經驗及意向,以及監管措施等虛擬資產相關題目,了解香港市民的意見。調查發現,事件發生後,約兩成受訪者表示未來有意持有虛擬資產,較事件之前減少五個百分點。
首階段調查於2023年4月24日至5月23日進行,訪問了逾 5,700 名成年市民。為了重新評估市民在事件發生後的看法, 科大商學院於9月28日至10月20日進行為期三周的第二階段調查,截至10月5日已訪問2,200名市民註2。
調查結果顯示,約 84% 的受訪者曾聽說過虛擬資產,當中有約 27% 目前持有或曾經持有虛擬資產。受訪者接收虛擬資產相關信息,最重要的三個渠道分別為「其他網絡資源,例如網頁、 網誌、 播客、網上視頻」(23%)、「社交媒體」(21%)﹐以及「傳統媒體,如報紙、雜誌、電視」(18%)。
就調查結果,科大商學院副院長黃昊教授表示,最近的金融事件不但引起大眾對虛擬資產及相關監管事宜的關注,亦導致相關資產的投資意欲偏向保守。
「虛擬資產作為新興資產類別,具備潛力促進金融業的創新及增長,惟於香港及海外的市場事件顯示,這類資產亦為投資者和監管機構帶來重大風險及挑戰。」
首階段調查的結果亦顯示,加密交易所(61%)是受訪者最常選擇用作持有虛擬資產的媒介。受訪者最有興趣持有的虛擬資產類別是比特幣(73%),其次是非同質化代幣(24%)及以太幣(21%)。
有意投資虛擬資產的受訪者,大多數(逾八成)表示投資金額不會高於五萬港元。在投資虛擬資產時,受訪者傾向直接擁有代幣及投資交易所買賣基金,而非投資虛擬資產的衍生產品或投資從事加密領域的企業。
有關虛擬資產監管方面,事件發生後,約 57% 的受訪者表示知悉香港監管當局將要求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包括加密貨幣交易所),需要取得牌照才可以在香港營運,較事件前增加 15 個百分點。
新聞
科大領導團隊研發機器學習模型CELLO2 揭示腦膠質瘤演化的預測因素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近日揭示了原發性腦腫瘤在接受治療時的惡化機制,並研究出一套人工智能模型,可預測腦癌患者接受治療後的進程和結果,為改善病人管理策略以及實施精準腫瘤治療提供新方向。
瀰漫性腦膠質瘤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一般透過手術,並結合放射式治療與使用化學治療藥物-替莫唑胺(TMZ)進行治療。然而,TMZ化療往往只可延長患者約三個月的壽命,因為幾乎所有患者都會面對腦膠質瘤復發的問題,而醫學界至今仍未釐清這套標準療法促使腦膠質瘤惡化的分子機制。
為解開這個謎團,由科大生命科學部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夏利萊夫人生命科學副教授王吉光領導的研究團隊,全面分析了544位腦膠質瘤患者的腫瘤分子樣本和臨床數據,當中包括182名東亞患者,以辨識不同種類腦膠質瘤演化的基因組和轉錄組預測因子。
透過大數據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一些與TMZ抗藥性及腦膠質瘤快速惡化相關的早期預測因子,包括患者於初次診斷時已發現調節基因MYC的數量增多,或MYC的目標基因被過度激發,這些情況均會誘發腫瘤在治療時發生超突變。團隊亦發現,如患者於初次診斷時,已發現CDKN2A基因缺失,他們後期腫瘤急劇惡化的機率亦更高。
團隊亦進一步發現,東亞人的腦腫瘤基因突變,跟白人比較有明顯差異。例如東亞患者腦腫瘤出現7號染色體擴增和10號染色體缺失的機率較少,而出現MYC 複製基因擴增的機率則相對較多。至於一種較常在白人患者身上發現的腦膠質瘤高風險因素rs55705857(G),卻極少機會在東亞人群中出現。
王教授說:「這些研究結果印證了為癌症患者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的重要性。我們相信發現這些腦膠質瘤復發的早期預測因子,將有助發展針對這種惡性腫瘤的精準治療,尤其能為復發患者帶來裨益。」

新聞
科大學生3D打印製作月餅慶中秋
明天就是中秋節,除了賞月外,當然少不了要吃月餅。近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班綜合系統與設計學系的博士生,於助理教授李桂君的帶領下,炮製出全港首批利用3D打印技術印製的月餅。這批紫薯及奶黃口味的月餅,印有科大校徽。該食物打印機由團隊設計,除可印製月餅,亦可製作包括曲奇或蛋糕等甜品。
打印機現時只需十分鐘便能印製一個月餅,未來更可進一步縮短至五分鐘左右。過程無需借助模具創作複雜的圖案和形狀,食物材料及份量亦可根據用戶的要求和營養需要度身訂做。團隊將為打印機注入加熱功能,並已就此技術申請專利。目前市面的3D打印機只能印製肉類或朱古力等無需加工食物,未來新型打印機所製造的食物將無需另外加熱便可食用,實現「一條龍」3D打印兼烹調處理,大大減少製作時間。

Stories
Digitalizing Disasters to Counter Climate Change(只供英文版本)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that often trigger further dangers, School of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s are setting out to develop a pioneering city-scale slope digital twin to boost forecasting,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Hong Kong’s number one natural hazard: landsl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