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新聞
研究, 創新, 健康, 科技
結合科學和創意的新冠肺炎流動檢測站
快速和準確地檢測病毒,對遏止新冠肺炎在社區擴散至為重要。香港特區政府已著力提升社會在這方面的整體測試能力,但科大亦不敢怠慢,主動為大學社群在校園提供便捷的檢測服務,讓關心個人健康的學生和教職員感到放心。   在科大健康、安全及環境處安排下,一個聚合酶連鎖反應(PCR) 流動檢測實驗室於3月4日至8日進駐校園,為有需要人士進行深喉唾液及鼻拭子測試。 上述設施是科大物理學系溫維佳教授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轄下非牟利實驗室的合作成果。此流動測試平台應用了由溫教授設計的微流生物芯片快速檢測儀,可按需要到訪不同地區,讓普羅大眾受惠。  
新聞
研究及科技, 社區參與
科大團隊研發更高效深紫外線LED消毒技術
這款毒衣櫃可於1分鐘內殺滅衣物上99.99%的細菌病毒。
新聞
商業, 溝通, 教與學
心軟還是心硬?網上議價不敗法則
在虛擬談判桌上,溫文有禮的態度能否帶來優勢?
新聞
生命科學, 生物分子化學, 生物學
科大破解人類口腔微生物小分子促進牙菌膜形成的奧秘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海洋科學系及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錢培元帶領的一支跨學科研究團隊,揭示了人類口腔變形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釋放出的新型微生物小分子與蛀牙的形成有關,為人類口腔微生物群對健康的影響提供了新的科學證據,推動了未來預防蛀牙的研究。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權威前沿科學雜誌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並獲Nature以亮點研究進行報道。 生物膜(biofilm)是由細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細菌群體組成;地球上每一個濕潤的表面都被生物膜所覆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早期研究表明,超過80%的人類細菌感染是由生物膜引起的。 變形鏈球菌是生存在人類口腔的主要天然菌,它可以形成生物膜和產生有機酸,所以一直被認為是導致蛀牙的主要原因。 蛀牙一向被列為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疾病之一,且治療費用昂貴。全球每年用於治療蛀牙的經濟支出高達數十億美元1 。蛀牙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主要依賴於牙齒表面微生物生物膜(又稱為牙菌膜)的形成。雖然變形鏈球菌中與生物膜形成和發展有關的大分子已被廣泛研究,但小分子次生代謝產物在這種細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仍未被深入探究。 錢教授的研究團隊致力於運用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化學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生物膜的訊號分子如何調控微生物及動物間的相互作用。最近,該團隊將生物膜研究拓展到公共衛生領域。
新聞
海洋科學, 海洋生物, 研究, 生物學
科大首次破解深海海底熱泉神盾螺共生體基因組
神盾螺 (圖片來源﹕陳充博士) 由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暨捷成David von Hansemann 理學教授錢培元領導的研究團隊,於《自然· 通訊》期刊發表了有關海底熱泉一種無脊椎動物—神盾螺共生體運作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不僅發現神盾螺食道腺(消化系統)中同時存在硫氧化細菌和甲烷氧化細菌兩種共生菌,更首次破解這兩種共生菌及宿主神盾螺的基因組,揭示了共生體利用化學能量生產營養物質的過程以及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為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啟示。

2020

新聞
生命科學, 神經科學, 獎項
探索腦袋(只供英文版本)
高研院資深訪問學人 John HARDY 教授說,一般人認為年紀漸長無記性屬正常情況,但有可能是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早期徵兆,必須要留意。
新聞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土木及環境工程, 環境工程學: 環境可持續性, 能源
嶄新陰極設計顯著提升電池性能(只供英文版本)
嶄新陰極設計顯著提升新一代鋰硫電池性能,智能手機、電動車及無人機可更長時間使用
新聞
智慧城市, 大數據, 人工智能, 資訊科技, 計算機科學
構建香港智慧城市(只供英文版本)
Prof. CHEN Ka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now the brain behind what will become Hong Kong’s ‘brain’ in future – the next-gener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computing hub for the entire city that encompasses smart bus schedules, taxi dispatch, typhoon warning, medical diagnosis, fintech and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