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聞
「八大BYO」聯校運動倡減即棄廢物
承接去年成功推出「八大走飲管」運動,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將於今年3月11日發起「八大BYO (Bring Your Own )」運動,鼓勵師生減少使用即棄用具。
此運動標誌著八所大學將透過共同努力,減少即棄廢物,參與院校包括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大學。
今年的運動以「自攜」為主題,鼓勵學生及教職員在校園用餐或購物時,自攜各種可重用物品,例如購物袋、水樽及餐盒等,藉此減少即棄物品的消耗,建立自攜減廢的校園文化。
為配合有關主題,八大校園內多間食肆將於3月11至17日期間推出優惠,讓自攜重用器具的顧客,享有最多低至半價的折扣。八大亦會圍繞同一主題,在各大校園舉辦活動,包括電影放映會、攝影展及市集等,鼓勵自攜重用器具,減少使用即棄產品。
各間大學亦已委任一名學生活動大使,與朋輩分享日常減廢心得,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自攜,感染身邊人積極參與,為環保出一分力。
香港大學行政及財務副校長兼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召集人康諾恩博士表示:「去年『八大走飲管』運動反應正面,我們十分高興能與各大學再度合作,營造校園自攜減廢的風氣。透過通力合作,八大將發揮積極作用,實踐減廢精神,締建高教界可持續發展文化。」
主辦「八大BYO 」運動的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一直為香港高等院校師生提供平台,就共建可持續的未來此課題,進行知識交流和討論。
為推動大眾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飲管,聯盟於2018年舉辦「八大走飲管」運動,成功節省76,000支即棄飲管,藉此減輕堆填區之負荷。
更多活動詳情,請參閱:http://www.hkscc.edu.hk/activities/byo2019
八大BYO運動宣傳短片: https://youtu.be/lwYiTFwKheU
傳媒查詢: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推展「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 培育可持續創新文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推出「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計劃),把校園化身成實驗室,透過實踐創新意念,推展學習,鼓勵以智慧方案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挑戰。大學將於未來三年投入港幣5000萬元,挑選由科大教職員、學生或校友開發並於校園內應用的項目。這些項目須包含可持續發展、智慧及跨學科等元素。透過結合科大的卓越研究與創新學習模式,大學期望計劃能成為本港社會的創新靈感來源,為香港成為世界級可持續發展之智慧城市作出貢獻。科大校長史維教授表示:「大學是社會的縮影。科大一直致力糅合商業管理、政策,以及科學與技術,以發展成為更具智慧和可持續的校園,並希望籍此協助我們的社會走向更環保、更宜居及以人為本的未來。科大希望透過此計劃,為嶄新意念與方案提供一個試點,這些方案未必是尖端科技,也無須於首次嘗試中成功。但透過將校園變成活生生的實驗室,我們希望能灌輸一種從失敗中學習和自發改變的文化,並將這種文化擴展至整個社會。」計劃首輪九個項目已被選出,當中包括運用面部識別技術提升圖書館用戶體驗、通過視覺藝術裝置促進正向及健康行為,以及利用實時人流監測的大數據平台以加強更有效地作出多方面的規劃等。於過去一周,九個團隊在吳家瑋學術廊舉辦展覽,分享項目細節並聽取意見。科大極智慧城市中心及科大可持續發展部將負責共同推展項目的落實。第二輪計劃現正接受申請,截止日期為至3月22日。
2018

新聞
科大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首辦高層次對話 探討創新科技與亞洲青年在人道工作的角色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今天首次舉行公開領袖對談,探討科技為人道領域帶來的機遇及挑戰,以及亞洲青年在當中扮演的角色。今次乃ICRC主席彼得·毛雷爾先生首度於香港進行公開演說。他與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就「人道外交新視野﹕新興科技及亞洲青年的影響力」展開對談,議題包括自動化武器的出現、新科技對人道工作的影響,以及亞洲青年如何隨著亞洲崛起,對國際人道工作產生更大影響力。因研究國際關係而聞名中外的學者沈旭暉博士其後亦加入討論,由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蔡欣怡教授擔任研討會主持。為深化大學成員及公眾對國際人道工作的認識,科大亦自昨天起舉辦為期三日的展覽,展出ICRC因應艱苦苛刻的環境而設計或應用的創新設備,例如可在阿富汗及南蘇丹等環境相對惡劣的國家使用的新款義肢。這款義肢不但容易修復,亦方便配戴的人士進行各項包括宗教儀式及禱告等活動。此外,活動亦展示了一個價格低廉、操作簡單及高效能的太陽能照明燈。它除了可在沒有電力的情況下提供照明,更可為手機充電,讓戰地居民身處險境時有電話應用。ICRC為訓練員工而設的虛擬實境裝置亦為展品之一。參加者戴上裝置,可感受到在地球另一端人民的生活慘況,包括在槍林彈雨下過馬路,或在人滿為患的監倉生活等情景。展覽讓科大生反思在設計一件產品或技術時,所需考慮的實際因素,以及他們的技能和知識可如何協助推展人道工作。獲選中的學生大使,亦會在是次活動中協助介紹有關展品,以及現今人道災難的嚴重性與影響層面。毛雷爾先生表示﹕「我們的世界正面對重大的人道挑戰,超過一億二千萬人現正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道援助。要減輕人道危機所帶來的傷害及為人們提供保護,需要各個界別共同的努力,所以ICRC一直鼓勵新夥伴加入。科大是一所卓越年輕的大學,擁有強大的校友網絡,我們相信科大能為現今社會所面對的迫切議題作出貢獻。」科大校長史維教授表示十分榮幸邀得毛雷爾先生作為其中一位主講嘉賓,他說﹕「毛雷爾先生的演講讓我們對現今的人道狀況有了更透徹的理解。雖然現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是推動增長的新動力,但我們亦需要了解其所帶來的危機及道德問題。我希望是次對話可讓科大成員以一個新角度認識創新科技,思考如何為人道危機提供解決方案。」

新聞
Take-away Box Circular Program
Supported by Sustainability Unit, Campus Services Office and Facilities Management Office, the student initiated Take-away Box Circular Program that grabbed multiple media?s attention successfully launched last month and engaged more than 400 students and staff to get involved.

新聞
八大聯校運動減少使用塑膠飲管
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將於本月12日聯合發起「八大走飲管」環保運動,以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飲管。
此運動標誌著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大學共同努力減少塑膠廢物。
八所大學將會分別於3月12至16日期間,在校內舉辦「無飲管週」或「無飲管日」,屆時校園內的食肆只會在要求下才提供飲管。其他活動包括電影放映會、零廢物市場及派發可循環再用的飲管。
此外,八所大學亦承諾訂立長遠的措施,包括定期舉辦提升環保意識的活動、無飲管日或於校園內全面停止使用塑膠飲管。
該運動的目的旨在減少塑膠廢物,以及提升高等院校,以至整個香港的環保意識。今次八所大學聯手是希望讓個別院校積極於校內推廣減少塑膠廢物的努力得到更大的效益。
香港浸會大學率先推行的「無飲管大學」措施,以及香港大學較早前舉辦的「無飲管週」,最終成功減少90%至95%的塑膠飲管耗用量。
嶺南大學核心課程及通識教育主任兼科學教研組主任、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召集人Mark McGinley教授表示:「我很高興見到本港八所大學聯合舉辦『八大走飲管』環保運動。透過共同努力,夥伴院校之間可以互相啟發和學習,成為積極轉變的催化劑。」
該運動由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主辦。該聯盟是香港高等院校的知識交流和討論平台,共同締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如欲獲取更多有關運動的資料,請瀏覽:http://www.hkscc.edu.hk/activities/skip-the-straw
(以上新聞稿代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發出。)

新聞
科大研究人員開發香港首個創新融合定位技術 塑造智慧城市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項突破性融合技術,能顯著提高室內定位的準確度,實現以位置為本的新型智能定位應用軟件,如室內導航、根據位置的個人化推薦系統、人群分析及人流管理等。由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陳雙幸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的技術,是全港首個於移動平台上將Wi-Fi和其他訊號融合的位置傳感軟件,該技術結合Wi-Fi、地磁場、藍牙、視像及加速計的訊號以進行個人定位,在一般環境下,融合定位技術較傳統技術的表現準確三倍,誤差少於2.5米。有關技術目前已在尖沙咀海港城商場投入應用 ;團隊亦於不同醫院及商場(與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研究及開發部、電訊盈科企業方案有限公司和領展等合作)進行商業試驗。本身亦為科大創業中心主任的陳教授表示:「目前定位技術通常只從單一源頭獲取訊號,由於各種訊號均有其局限性,定位技術的準確度並不完全令人滿意,應用層面亦較偏狹。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我們的技術將不同的訊號融合,結合它們的優勢,大大提升準確度,讓嶄新的定位服務得以出現,推動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此技術亦可與政府早前公布「香港智慧城巿藍圖[1]」中的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產生協同效應。藍圖計劃自2019年起,於街道安裝多功能智慧燈柱,方便收集實時城市數據,以加強城市管理及其他公眾服務。若結合這項融合技術應用,智能燈柱不僅可為遊客及公眾提供即時的定位服務,還可預防某些人士甚或寵物走失,又或協助尋找失踪人口等,締造巨大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