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科大舉辦「分子前沿研討會」 匯聚四名諾貝爾獎得主 激發年輕一代科創熱情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起一連三日於大學的逸夫演藝中心舉辦「分子前沿研討會」(Molecular Frontiers Symposium),邀得多位國際知名科學家,包括四名諾貝爾獎得主出席演講,為一眾頂尖學者及年輕新一代,提供多元化思想領袖平台,促進交流與聯繫。
來自世界各地近40名國際頂尖分子科學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斯特凡‧赫爾 (Stefan HELL) 教授、蒂姆‧亨特 (Tim HUNT) 爵士、卡爾‧巴里‧夏普利斯 (K. Barry SHARPLESS) 教授和格雷戈里‧溫特 (Gregory WINTER) 爵士,將於大中華區首屆題為「科學新知的前沿」的研討會上,就基因編輯、螢光顯微鏡及蛋白質工程等議題,分享真知灼見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
研討會錄得逾1,500名報名參與嘉賓,當中包括數百名來自香港和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學生,以及生物科技與生物醫學範疇的專家和業界代表等。在研討會的答問環節上,與會同學向現場的頂尖講者踴躍提問,了解他們於研究路上所面對的得與失。各講者分享他們的獨到見解和心得,為有志投身科研創新的學生帶來啟發。
活動主辦方分子前沿基金會(Molecular Frontiers Foundation)創會主席Bengt NORDEN 教授表示:「分子前沿研討會旨在激發下一代對科學的熱情,推動分子科學的創新研究,並促進頂尖科學家與大眾之間具意義的互動。我們很高興是次盛會首次在香港舉行。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教育樞紐,擁有五所位列全球百強的大學,而科大是當中一所致力於創新與研究的大學。透過於科大匯聚這批卓越的學者,我期望能激發富有成果的討論並促進跨地域合作,從而幫助塑造分子科學的未來。」

香港科大故事
世界經濟論壇「2024夏季達沃斯論壇」 科大訪問團以革新發明啟迪全球
在世界經濟論壇舉辦的「2024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科大首席副校長、享譽國際的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領域的學者郭毅可教授分享,AI科技於藝術領域可望更趨人性化,而生成式AI技術更可與藝術發展相得益彰。此外,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邵敏華教授、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范智勇教授,亦隨同郭教授出席此項全球盛事,並於場內展示了其創新發明品。而科大(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講座教授許彬教授,亦以「元宇宙全球未來委員會」成員身份,一同參與是次活動。
夏季達沃斯論壇又名為「新領軍者年會」,今年活動於六月底在中國大連舉行,雲集了分別來自近80個國家和地區、約1,600名政府高官及不同界別的全球領袖。
在AI世代重塑藝術創作
今年的論壇主題為「未來增長的新前沿」,其中焦點落在創業與創新範疇。在「傳媒無極限: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媒體行業」的專題討論中,郭教授向觀眾闡述了有關生成式AI技術如何轉化藝術創作的精闢見解。
2024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郭毅可教授獲邀在「傳媒無極限: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媒體行業」的專題討論中發表演說。(相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2023

新聞
科大與世界經濟論壇首個大中華區領導力發展課程圓滿結束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於上周接待了40位來自包括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和中東等22個國家及地區,專業領域涵蓋法律、科技、媒體、公共行政、投資銀行和人道援助等領域的年輕管理人員和公司創辦人,成為大中華區首間舉辦「全球青年領袖論壇領導力發展課程」的大學。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以及科大其他教授,均就其各自專業於課程活動中分享及講授與人工智能(AI)相關的話題。
葉玉如教授在歡迎午宴中表示科大在人工智能的開發和應用均走在前沿。大學致力參與尖端人工智能研究,並開發先驅性技術。是次課程除邀得科大頂級學者,就AI最新發展及該技術對環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授課,亦邀請了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的世界級學者講授課程。大學亦響應「香港夜繽紛」,安排學員參觀尖沙咀海濱等景點,體驗香港國際大都會氣氛,又帶同學員走訪香港與內地的初創企業和科技巨頭,促進來自世界各地的課程參與者與大灣區創業者、研究員與投資者之間的交流。參與是次課程的青年領袖來自不同背景,包括巴西政黨、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美國有線新聞網絡和里約熱內盧州檢察官辦公室等。
多國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劍橋和牛津等,均曾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舉辦「全球青年領袖論壇領導力發展課程」,探討包括能源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等全球重要議題。
2022

新聞
女性眼中的藝術世界
在「打破無形障礙系列」的最後一篇,香港藝術家何博欣 (Vivian) (科大工商管理碩士2018校友) 分享她的藝術家發展歷程,以及如何以女性身分在本地藝術界一展所長。
一家知名畫廊的東主曾對我說,他不會投資在年輕女藝術家身上!
2012年, Vivian 於美國衛斯理大學修畢藝術課程,學成歸來準備在藝術界開展事業,剛起步便經歷挫折。
「我曾接觸一家知名畫廊,那東主擺出的態度是:『我為甚麼要投資在一位年輕女藝術家身上?反正她將來都會結婚然後退出藝術圈。』當時我剛從一所尊重跨性別的大學校園踏足社會,便遇上這位男士以我是否要嫁人來作為衡量標準!」
這次經歷雖然讓Vivian非常詫異,但絲毫無礙這位年輕藝術家奮勇前行。儘管出師不利, 但Vivian往後在藝術界的發展卻平步青雲。她的作品現正於西九文化區的 M+ 博物館展出,晉身「博物館藝術家」的夢想終於成真。另外,她的畫作亦走入社區,出現在將軍澳尚德街市、大圍顯徑街市等「非一般」的展覽場所。現時,巴黎一家藝廊正為她舉行畫展,只是礙於疫情,她無法親身出席。
Vivian畫風鮮明生動,作品以霓虹燈招牌、茶餐廳、魚頭等香港生活中常見的影像和事物為主題,寫實中帶點超現實意味。她在康涅狄格州的衛斯理大學主修視覺藝術和經濟學,校風自由開放,鼓勵學生自行「規劃主修課程」,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就在此時開始形成。Vivian亦不諱言自小熱愛插畫和日本漫畫,對她的風格也影響深遠。
在性別共融的大學校園裡,Vivian先後跟隨多位女導師學藝,她特別提到一位「絕頂聰明」的油畫教授Tula TELLFAIR。Tula的「想像派」風景畫啟蒙了 Vivian畢業後的藝術風格。另外,英國當代畫家Jenny SAVILLE也對 Vivian 的作品有莫大影響,在Vivian眼中,她「也許並非高調的女權主義者,但在這議題上有非常勇敢的見解」。
我曾經非常討厭涉及商業的東西,現在才明白在藝術界好好管理金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