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新聞
人工智能, STEM教育, 自動化技術, 健康
專家系列:擁抱人工智能還是保持警惕?
「機器有思考能力嗎?」早於上世紀四十年代,計算機科學先驅艾倫Ÿ圖靈已提出上述問題。自此,圍繞機器學習的議題至今未止。近十年來,人工智能(AI)的應用一日千里,人類應如何面對AI的不確定性?身為這個領域的知名專家,馮雁教授一向致力提倡在符合道德的大前提下廣泛使用AI。在這篇專訪中,馮教授闡釋了AI的優點和潛在威脅;但叫她關心的是大眾對AI的一些常見謬誤,可能會窒礙這個領域的發展甚至人類的進步。 AI 創造而非淘汰職位 AI 高速發展,促成工業增長和自動化,不少工種因而消失或式微,像消毒機械人取代了清潔工人、機器代替了收銀員等。這股威脅儘管看似來勢洶洶,但馮教授認為只是工業化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不足為慮。 她說:「一如工業革命,我們身處的數碼年代也在創造新的職位,程式設計員就是最佳例子。智能手機出現前,這種工作並不存在。應用程式興起,便催生了以千萬計的相關工作機會。   「我們必需把 AI視為改善生活質素的工具,善用 AI,不是抗拒它。」 就像各種針對新冠肺炎疫苗注射計劃的陰謀論,馮教授認為:「社交媒體充斥著大量有關新科技的錯誤資訊和謠言。人們作出毫無根據的揣測,不少都是子虛烏有。我有些家人也深信不疑。放眼全球,反疫苗的人其實是將人類置於險境。」
新聞
女性/性別, 女性工程學, 計算機科學, 人工智能,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職業, 機械人學
馮雁教授:知難而進的女工程師
這位聞名遐邇的女性工程師,分享她對工程學產生濃厚興趣的兒時經歷,以及是什麼驅使她要在男性主導的界別中當上一位工程師。
新聞
機構拓展
棄棟篤笑深耕學術:汪揚談際遇和目標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正是科大新任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的人生寫照。年輕時一心投身笑話創作的他,最終選擇在學術領域馳騁,成就斐然。在訪問中,他除了笑談事業上的際遇,也闡述了就任新職後的抱負和目標。 1978年,年輕的汪揚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錄取,可惜入學體檢證實他患有色盲,令一心修讀物理學的他無法如願,只好改修數學。自此,小伙子開始在數字世界打拚,1989年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隨即加入喬治亞理工學院。只要順勢而為,這位年輕學者大概會順理成章地埋首教研工作,成為著作等身、享譽國際的數學家。然而,當時他對於自己是否要走上學術研究之路,始終舉棋未定。 汪教授笑說:「我那時還真的未有立定主意,心裡總希望多作嘗試。我認識一位哈佛同學,一邊在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一邊受聘為David Letterman(美國著名「棟篤笑」節目主持人) 撰寫笑話,而且老是吹噓筆耕比從事科研更易賺錢!我當時心裡嘀咕,自己的幽默感還要勝他一籌呢!」

2020

新聞
商業, 企業管理, 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在東盟》研究指投資項目需更重視可持續發展(只供英文版本)
東盟地區「一帶一路」投資需更重視可持續發展,市場多元優勢及協作是致勝關鍵。
新聞
人文社科, 污染
COVID-19, City Lockdowns, and Ai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只供英文版本)
The rapid spread of COVID-19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To prevent the escalation of its transmission, China locked down one-third of its cities and strictly restricted personal mobility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Using timely and comprehensive air quality data in China, we show that these counter-COVID-19 measures led to a remarkable improvement in air quality. Within weeks, the Air Quality Index and PM2.5 concentrations were brought down by 25%. The effects are larger in colder, richer, and more industrialized cities. We estimate that such improvement would avert 24,000 to 36,000 premature deaths from air pollution on a monthly basis.
新聞
研究及科技, 環球社區參與
從抗菌空氣淨化器到配送機器人,科大以新發明對抗2019冠狀病毒病
校長史維教授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署名文章,分享科大研究團隊與全球夥伴携手努力共同對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以下為文章全文: 隨著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遍及各大洲,影響著數百萬人,各國衛生部門決策者和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都在加緊研究抑制這種病毒進一步傳播的方法。我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大學正在並且應該一直為這場戰役作出貢獻,以應對當前以及未來像這樣嚴重並且可能長期持續的公共衛生危機。 新冠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這意味著我們迫切需要從加快病毒載體的檢測、阻止病毒的傳播到研發疫苗上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不懈努力,為全球冠狀病毒控制工作做出了貢獻。 在疫情爆發的早期, 1月中旬獲得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我們採用了最新的微流生物芯片技術來提供便擕式檢測儀,將檢測所需時間減少到40分鐘,該設備是提供早期並可靠的新冠病毒核酸分子檢測的最大飛躍之一。 在感染控制方面,我們開發了PECD抗菌塗層,可殺滅多達99.99%的各種感染性病毒。在醫院的空氣淨化系統中,將其用作空氣微粒篩檢程式的塗層將有助於遏制病毒的傳播,該技術已在武漢市火神山醫院採用。最近開發的另一種新的抗菌配方MAP-1可有效殺死比冠狀病毒更具抵抗力的病毒。可在不同的物體表面甚至衣服和外科口罩上使用,它可以提供持久防護,防止病毒污染公共場所。 此外,我們的研究人員還開發了許多無人車,這些無人車配備了全地形3D影像以及大規模的視覺和感測器導航技術,已在中國多個疫情嚴重的城市部署。儘量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以降低人與人之間傳播的風險。同樣,我們校友生產的數百台機器人也被送往中國各地的醫院和隔離區,為患者提供食物和藥物的運送服務,防止交叉感染。 說回中國香港地區,我們以新技術支援香港政府進行體溫監控和檢疫措施。我們還瞭解到,防護口罩和消毒劑的供應稀缺,因此我們正在投入研究資源,以尋找可能的方式來高效率、低成本地生產這些防護用品,以緩解供應緊張的情況。
新聞
粵港澳大灣區
發揮香港在大灣區的創新潛力 (只供英文版本)
HKUST IEMS Thought Leadership Briefs No. 36

2019

新聞
經濟學
Manufacturing Bias Disservice to Future (只提供英文版本)
The United States maintains it has the upper hand being the bigger "buyer" in the relationship, while the Chinese argue the goods of lower costs it exports are doing a big favor to US consumers, who would ultimately suffer if the costs of such goods continue to rise because of tariffs. While China is busy fighting the trade war externally, Beijing is concurrently trying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conomy to make it more robust and resilient in such difficult times. An often-overlooked feature of Sino-US trade imbalances is that although Beijing runs up huge trade surplus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t has large deficits in the service sector. These supply and demand mismatches suggest that there may exist inefficient misallocation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Economic efficiency is achieved when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an economy are distributed or allocated to most productive firms or sectors with the highest 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