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科大管理層與山東省藥監局代表團就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成果轉化和人才培育等方面作交流。
新聞
科大與兩大山東上市藥企簽署合作協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近日與山東兩大醫藥上市公司:綠葉製藥集團(綠葉製藥)與博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博安生物)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動生物醫藥領域的前沿協作、成果轉化及人才培育,以支持科大發展醫療科技及申辦「香港生命健康研發院」等策略舉措。 深化前沿醫藥研究及人才培育合作 綠葉製藥是專注於創新藥物研發的領先中國醫藥企業,近年於中國內地、歐美、日本等主要醫藥市場成功上市13款新藥,在中樞神經系統(CNS)治療領域居領先地位。其子公司博安生物則是一家全面綜合性生物製藥公司,特別聚焦研發腫瘤、自身免疫、眼科和代謝疾病新藥及治療方法。根據協議內容,科大將與兩所企業就臨床前及臨床研究、前沿科學領域探索、人才培訓及交流和科研成果産業化等範疇展開深度協作。 其中,科大與博安生物將特別聚焦開發新型抗癌藥物和癌症新療法;與綠葉製藥則會集中研究神經科學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新療法,以及先進藥物遞釋系統。此外,兩家企業亦將支持科大培育醫藥創新領域人才,為學生提供研究和實踐的產業基地,並提供相關科研技術落地應用平台。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樂見與兩間公司達成多領域合作,他表示:「科大一直致力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積極搭建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完善產業鏈。我們長期深耕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研究,近年更積極拓展醫療創新合作網絡。我們期待,透過結合AI與生物醫學的交叉優勢,科大可與兩家企業攜手協作,進一步推高產業化能力,並共同探索智能藥物開發、數據驅動的臨床研究等前沿方向,加速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為全球帶來更精準、高效的醫療方案。」
科大牽頭全球可持續發展項目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
新聞
可持續性, 研究及科技, 研究, 獎項及排名
科大牽頭全球可持續發展項目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牽頭的全球跨學科倡議——「推動自然和人為環境可持續性的無縫預測與服務計劃」(簡稱SEPRESS),近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正式認可,並納入「聯合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2024-2033)」(IDSSD)行動計劃之一。未來十年,SEPRESS 將攜手全球合作夥伴,聚焦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多領域需求,通過持續革新天氣與氣候的無縫預測技術,並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SEPRESS 不僅著眼全面提升氣候應變能力,更旨在產生深遠的全球影響力,促進國際間的合作與知識共享,助力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推動的研究成果將惠及全球各地區,特別是在資源匱乏的最不發達國家,幫助這些地區提高氣候適應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SEPRESS計劃由科大世界可持續發展研究院(WSDI)及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CCRS)主任陸萌茜教授領銜。發起階段已成功匯聚來自中國內地、尼泊爾、埃及、俄羅斯、巴基斯坦、烏干達、坦桑尼亞及泰國等12個合作夥伴的加入,包括大學、國家氣象與水文機構與研究中心等。2025年5月7日,作為首批獲得UNESCO IDSSD認可的全球25個行動計劃之一,SEPRESS在聯合國紐約總部舉行的「第十屆聯合國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多利益攸關方論壇」(STI Forum)中展出。 以科研連繫社會 SEPRESS聚焦七大關鍵領域,包括:人類健康、糧食安全、水資源、潔淨能源、氣候行動、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經濟增長,致力於縮小科學研究與實踐應用之間的差距,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重點研究項目包括提升城市氣候韌性、確保「水-能源-糧食-經濟鏈結」的可持續性;以及增強對氣候變化引發的新型傳染病爆發的預測能力等。
Thumbnail
新聞
「科大 - 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2025」接受報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信和集團攜手合辦的「科大 - 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2025」今日起正式接受報名。為慶祝大賽邁向15周年,大會今年除了提供合共超過100萬港元的總獎金以支持優勝隊伍創業或拓展其業務外,更首度推出人工智能工作坊,邀請專家團隊教授機器學習、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等議題,讓一眾參賽者能掌握前沿技術發展,推動社會創新,並推進本港創科生態圈的蓬勃發展。 信和集團全力支持 科大創業中心總監凌恒然教授表示:「在過去15年,這項創業大賽已為逾9,000家初創企業提供實踐平台,當中不乏如大疆等業界翹楚。在信和集團支持下,我們得以不斷擴展賽事規模,繼成功增設『可持續發展影響力獎』和『國際學生組別』後,今年我們再下一城,進一步引入人工智能元素,並加強對女性創業者的支持,為女性參加者提供度身訂造的一對一指導。我熱切期昐今年的參賽團隊可開創別具創意的新理念,推動社會與經濟發展,造福社群。」 延續可持續發展與國際化元素 信和集團連續第八年冠名贊助「百萬獎金創業大賽」,致力培育年輕創科、創業人才,今年比賽將繼續強調ESG(環境、社會及管治)理念,並聚焦支持具擴展性的可持續發展方案。得獎項目更將於北部都會區朗壹廣場的信和創意研發室及The Spark展出,讓公眾深入了解創新理念。此外,今年亦續設「國際學生組」賽道,並將會帶領海外隊伍參觀本地創科設施,促進與本地隊伍的交流互動,讓參賽隊伍在港期間有更豐富的體驗。 開拓區域與環球機遇 一眾入圍隊伍將於9月17日於科大清水灣校園參與決賽,角逐白金、金和銀獎三個大獎。在香港區比賽勝出的隊伍將晉身總決賽,並於今年底與另外四個賽區(包括北京、佛山、廣州及深圳)的優勝隊伍同場競技,開拓發展機遇。 大賽截止報名日期為2025年6月30日,更多詳情,請瀏覽https://ec.hkust.edu.hk/one-million/hk/2025。
科大夥拍畢馬威及格里菲斯大學推出亞洲首個金融罪行與法證會計碩士專修課程
新聞
合夥, 教育, 企業管理
科大夥拍畢馬威及格里菲斯大學推出亞洲首個金融罪行與法證會計碩士專修課程
為滿足全球金融業對在金融罪行和法證會計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畢馬威(KPMG)及澳洲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攜手合作,於科大會計學理學碩士(MSAC)課程推出「金融罪行與法證會計專修」,為亞洲首個聚焦此關鍵領域的專修課程。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數據,金融罪行及洗黑錢活動每年為企業、政府及個人造成的損失高達1.45萬億美元。科大會計學碩士新設「金融罪行與法證會計專修」,將提升香港在預防及打擊金融罪行方面的人力資本,為構建更安全的金融體系作出貢獻。 透過三方簽署合作備忘錄,此專修將成為亞洲首個於會計碩士課程中,專注於金融罪行與法證會計的學術專項。課程將新設五門全新專業選修科目。 是次合作匯聚三方在會計教育及會計專業的獨特優勢,由科大設計選修科目的課程框架、格里菲斯大學則結合在金融罪行調查與合規方面的專長開發教材、而畢馬威的資深專業人員則擔任講師,通過融合理論與實務,協助學生掌握業界所需的實戰技能。學生須修畢所有五門新選修,才可獲得此專修資格。 新專修將於2025年秋季學期開放予所有會計學碩士生報讀,旨在培養學員的專業技能,為投身金融罪行調查、法證會計、打擊洗黑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等領域作好準備,同時培育業界專才,以推動金融界更健全、更符合道德規範的發展。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許佳龍教授表示:「業界對金融罪行防治專才需求殷切,創新的會計專修正好填補此關鍵人力資源缺口。這項策略性合作,匯聚頂尖會計教育及行業專才,將有助培育新一代專業人才,助力香港及全球金融業應對迅速轉變的挑戰。」 格里菲斯大學商學院國際事務總監Anna KWEK教授表示:「格里菲斯大學一直致力貢獻社會,而金融罪行是一個複雜的全球議題,影響深遠。我們致力緩解當前挑戰所帶來的影響,並期望透過教育,培育兼具才能與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專業人才。」
附有黃仁勳博士親筆簽名及寄語的皮衣獲科大校董會成員及校友曾建中先生認捐1000萬港幣。
新聞
合夥
香港科技大學基金首屆智匯晚宴籌得逾3500萬港元 推動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
逾200位來自學界、商界及慈善界的翹楚於上週六齊聚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出席香港科技大學基金(科大基金)首屆《智匯》晚宴。這場盛會是科大基金的重要里程,彰顯各界對推動未來創新與人才培育的堅定承諾,晚宴成功籌得超過3500萬港元捐款,當中包括由NVIDI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科大2024年榮譽工程學博士黃仁勳博士所捐贈的兩件親筆簽名皮衣,以及黃博士為皮衣募捐所得額外提供的配對捐款。這筆捐款將有助推動科大培養頂尖人才、開拓前沿創新。 科大基金由大學校董會設立,旨在凝聚志同道合的支持者,以助力科大踐行其啟迪思維、創新突破、推動變革的使命。 此次晚宴不僅是科大基金的重要慶典,科大仝人更希望通過深化現有合作、締結新協作夥伴,提升大學的教學科研實力,及為學生教育與職業發展注入動力。 群賢畢至  共繪未來 晚宴以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及科大基金主席葉毓強教授的歡迎辭揭開序幕。 現場星光熠熠,出席嘉賓包括:非凡集團主席李寧博士;瑞安集團創辦人兼主席、科大顧問委員會榮譽主席羅康瑞博士;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博士;合和實業有限公司主席及董事胡應湘爵士;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非執行副主席鄭志剛博士;旭日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勳先生和著名藝人鍾鎮濤先生等。 科大校董會副主席施熙德女士、大學司庫姚建華先生、副校長(行政)兼署理副校長(大學拓展)譚嘉因教授等校方高層亦有出席活動。
HKUST Establishes Von Neumann Institute to Spearhead AI Innovation
新聞
研究及科技, 研究, 人工智能
科大成立馮諾依曼研究院 領航人工智能創新
為響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全力發展人工智能(AI)為關鍵產業的策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正式成立馮諾依曼研究院(Von Neumann Institute),整合具身智能、生成式AI及先進超級運算等技術,推動跨學科協作,促進新質生產力,以迎接AI世代。 馮諾依曼研究院以著名電腦科學家、人稱「電腦之父」的約翰·馮·諾依曼命名,其開創的「馮諾伊曼架構」,對當今的AI演算法影響深遠。研究院將由計算機視覺與AI領域知名專家、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獨角獸企業思謀集團創始人賈佳亞教授領導,憑藉科大在AI領域的堅實基礎,以及賈教授廣泛的產業網絡,研究院將致力於構建完整的AI生態系統,加強產學研合作,並通過中學拓展計劃,培育新一代AI人才。 Vonnex機械人展現AI突破 出席研究院開幕禮的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匈牙利駐香港總領事柯泰安 (Dr. Pál Kertész) 、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行政總裁陳家齊,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以及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等。其中,賈教授團隊研發的AI機械人Vonnex更參與揭幕儀式,展現了其流暢的操作與多模態感知系統,並能同時處理視覺、觸覺和聲音等資訊,彰顯機械人技術的潛能。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致開幕辭中表示:「特區政府相信人工智能蘊藏巨大的潛力。我們的目標是通過『AI+』策略,將AI融入各行各業。馮諾依曼研究院匯聚了科大、思謀集團及港投公司等多方人才與資源,集合卓越的學術水平、堅實的基礎研究、豐富的業界經驗,更擁有龐大的企業與投資者網絡。我們期望研究院能成為開拓AI應用場景與推動研究成果商業化的平台,為香港不斷發展的創科生態系統以及人工智能領域的進步作出貢獻。」
質量領域「諾貝爾」:科大宗福季教授榮膺2025年休哈特獎章
新聞
質量領域「諾貝爾」:科大宗福季教授榮膺2025年休哈特獎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系講座教授、科大(廣州)數據科學與分析學域及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講座教授宗福季,近日榮獲2025年美國質量學會(ASQ)「休哈特獎章」(Shewhart Medal)。 該獎項被譽為「質量領域諾貝爾獎」,以表彰宗教授在統計過程控制、先進技術及學術領導力方面開創性的貢獻。自1948年該獎項設立以來,宗教授是極少數獲此殊榮的中國學者之一。 「休哈特獎章」,以統計質量控制之父沃爾特‧A‧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命名,旨在表彰在現代質量控制與改進領域中作出卓越技術貢獻和具有領導能力的學術翹楚。宗教授於2025年5月4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舉行的2025年美國質量協會(ASQ)質量與改進世界大會上獲頒此榮譽。大會頒獎詞高度評價其「在統計過程控制先進技術的開創性貢獻,大幅提升企業界工業系統質量,並展現了卓越的學術領導力及人才培養的影響力。」 卓越傳承 「休哈特獎章」歷屆得主包括W. Edwards Deming、George Box、Stuart Hunter、John Tukey、石川馨及田口玄一等多位質量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軍人物。此次獲獎彰顯了宗教授在質量工程領域和工業大數據分析方面的重大貢獻及影響力。
香港科技大學與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 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合夥
香港科技大學與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 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國投)舉辦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協同探索雙方在基金合作、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簽約儀式上,科大内地事務處主任施天藝博士與上海國投黨委委員、副總裁陸雯女士分別代表雙方簽署協議。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及上海國投黨委副書記、總裁戴敏敏先生出席儀式並見證簽約。   根據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滬港兩地機構互動,進一步深化合作。科大將依託自身在國際商貿領域的平台優勢,推動兩地企業拓展市場,助力上海企業在《區域全面經濟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下通過香港尋找海外新商機。同時,上海國投將積極支持科大生態企業和創新技術團隊開拓上海市場,融入國內供應鏈和創新鏈,促進滬港兩地產業協同發展。   在具體合作方面,雙方將圍繞創新創業論壇、科技成果路演、創新創業訓練營等活動展開深度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通過共同建立科研成果發掘、對接、轉化機制,增強針對早期科創產業投融資項目的綜合服務能力,助推雙方產業集聚發展。此外,雙方還將以校企合作為重要抓手,充分發揮科大在優質教育資源和科技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豐富經驗,探索創新人才教育培訓的合作模式,為滬港兩地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產業升級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本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為科大與上海國投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化領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雙方將以此為契機,持續深化合作,助力滬港兩地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產業升級,推動滬港兩地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協同發展,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