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Stories
創業, 人工智能, 校友
脈動未來:科大創業精英開創非觸式健康監察應用程式
科大校友黃君朗博士(Kyle)、陳經緯博士(Nick)和陳子泰(Teric)從未低估自己在學時期的夢想。三人積極推動科技與醫療保健融合,立志為市民的健康福祉貢獻出力。過去五年,他們以堅毅與創新精神,全心全意研究新產品,最終研發出非接觸式脈搏測量流動應用程式,並於2024年成為全球首個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許可的醫療手機應用程式。同年,Kyle 和 Teric 雙雙躋身《福布斯》評選的「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醫療及科學領域)」,獲國際認可為新晉企業家。 回首來時路,三人在創業旅途中,不僅開創出嶄新應用程式,個人成長亦收穫甚豐,由當初埋首實驗的研究生蛻變為健康科技初創公司PanopticAI的創辦人。如今三子懷抱更宏大的願景,期望未來充分發揮人工智能(AI)的潛能,開創遙距健康監察的嶄新時代。 快速掃瞄 通往醫療保健新世代 這款嶄新應用程式採用了PanopticAI 的生命體徵監測軟件來建立,成功突破地理限制,開創個人醫療保健新世代。程式可透過「遠程光電體積描記法」(rPPG)技術,僅需30秒便能捕捉及分析皮膚顏色的細微變化,並得出一系列生命體徵數據,包括心率、呼吸頻率、血壓以至壓力水平等。PanopticAI 行政總裁 Kyle 解釋:「這個創新方法可免卻使用大型儀器或身體接觸,讓健康監察變得更方便快捷。我們將應用程式與接觸式醫學級別儀器對比,結果顯示我們的產品在各項參數上,均可媲美醫用器材。」 這三位公司創辦人畢業於科大工學院的不同研究生課程,包括生物工程、工業工程和決策分析等。科大於這些學術範圍素來廣受國際讚譽,三人善用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各展所長,終獲得今日成就。 Kyle回憶三人在2020年與現任工學院副院長蘇孝宇教授攜手創業,說道:「我們在研究時意識到,若一直把自己局限於實驗室裏,即使創作了出色的發明,也無人知曉。」

2024

Stories
創新, 創業, 校友
「我是科大人」系列:科大創新思考家 打造銀行業新常態
許多世紀以來,創新精神一直是推進人類文明和現代化的核心要素。在當今的人工智能(AI)世代,這種創新不息的精神孕育出一眾嶄新產品和服務,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如數字銀行的出現,就讓我們的日常理財模式愈趨便利和個人化。 科大校友李家達先生現為WeLab Bank行政總裁,對於開拓數字銀行業的發展舉足輕重。在科大人的12種特質之中,這位畢業自科大工學院的校友可謂「創新思考家」的典範。他一直勇於革新傳統,重塑現今銀行業的面貌。他在與科大深度對談中,分享自己從一位內向的學生,透過擔任學生宿舍樓主,逐漸建立自信,成為出色的領導者。在科大寶貴的學習旅程中,為他開拓了全新視野,並培養了他的領袖思維,助其事業平步青雲。 立即觀看影片,了解這位「創新思考家」的成長歷程。你也想知道自己的科大人特質嗎?按此或掃描以下二維碼,參與科大AI問卷測試,發掘你的科大人特質!  
Stories
創新, 生物工程學, 校友
開拓細胞療法的天使
曾靖婷博士 (Melody) 是科大一手培育的女性研究員兼企業家,由她參與創辦的初創企業Allegrow Biotech Ltd. (“Allegrow”) 致力研發創新技術,旨在讓有需要的病人以可負擔的價錢獲得高品質的細胞治療。

2023

Stories
創新, 化學生物工程, 校友, 體育
汗水密碼:掌握身體狀況 提升運動表現
三位科大校友研發了可偵測肌肉疲勞程度的汗水感應器,無需再進行入侵性血液測試。
Stories
瞬間救毛孩:快速斷症快速康復
一間科大初創公司研發了一種創新技術,能讓獸醫即場判斷動物是否感染傳染病,過程僅需30分鐘。

2021

Stories
生物工程學, 化學生物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再見!可怕的眼球注射治療
患有糖尿眼及黃斑病變的人,一般需接受眼球注射治療——使用幼針將藥物直接注射入眼。這種入侵性治療帶有一定風險,而且令人望之生畏,膽小者未必能夠接受。  孫瑋良 (Langston) 在科大攻讀博士學位時,便與校內其他研究人員研發以超聲波導入藥物的非入侵性治療技術。現時,他正與藥廠合作,把這種技術推出市場。  促使Langston鑽研創新治療技術的契機,源於他與妻子各自的祖父,同樣患有視網膜病變,需要接受眼球注射治療。 「爺爺很勇敢,挨了四至五針!但太太的爺爺卻因害怕而拒絕打針,結果病情惡化。」 他與團隊於是著手研究超聲波導入技術,但最初沒太多相關知識作參考,差不多要由零開始。 「當時,學術界對眼睛護理沒有太大興趣。我們也只好摸著石頭過河,一切自行摸索了。」 新技術不用施針,消除恐懼的源頭,也令治療時間減短一半。 團隊一路鑽研,直至發現可利用一種特定頻率超聲波,在不損眼組織的情況下將藥物導入眼球,才真正出現突破。 
Stories
粵港澳大灣區, 創業, 研究及科技
張雲飛:沉着破浪的無人船領航人
雲洲智能的始創人及董事長娓娓道出他如何把個人興趣轉化成專門製造无人船艇的初創獨角獸。新發明為世界帶來進步,輝煌成績的背後,是由研發到市場認受一路走來的探索之路。作為無人船行業龍頭的張雲飛﹐十年前沒有預計過自己的興趣能發展成今天的獨角獸企業,張雲飛的創業歷程值得有志投身初創的年輕人借鑒。張雲飛自小熱愛船艇,還是小學生的他,在父親的指導下有模有樣地做起了航模。在深圳實驗中學就讀時,加入了學校的航模隊、科技組,課餘跟同學一起做模型、參加科技作品大賽。對發明的熱愛一直延續到大學,四年後,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香港科技大學成為同窗,決心要做比航模更先進的東西。在共同的目標、不同思維的碰撞下,第一艘無人船從清水灣起航了。這艘無人船是拿航模改造的,裝上感測器,搭載上儀器設備,就能測試水質相關的參數。「當時我們只是單純地想學以致用,嘗試用無人船艇檢測水質參數,沒想太多太遠。 」後來他與團隊參加多項創新創業比賽,屢次獲獎,無人船的概念與技術得到認同,也令張雲飛和團隊逐漸對產品性能、市場定位、市場需求等概念多了認識,對創業多了想法。不過他們意識到,按照自己意願開發出的功能,只局限於比賽的舞台,規模也受限制,未必符合市場需要。「十多年前市場上根本沒有無人船這方面的資訊,更枉說需求,沒有直接用戶,沒有供應鏈、產業鏈,一切都空白。」團隊認為當刻不應急於創業,先做好開發市場方面的研究,產品要成功必先要有人問津。2009年,張雲飛團隊先後前往十多個省市地區,包括雲南、四川、廣西、江蘇、浙江、湖南、北京等,專門針對海水污染特別嚴重的地方,研究將無人船應用於水質監測和海洋清理,探索這方面的市場商機。團隊積極聯絡當地的環保部門,更設法拜訪環保和水利方面的領導和專家,從需求、功能、市場容量等多個維度去研究,歷時一年的探索最終得出結論:有市場,可以做!

2022

Stories
創業, 土木及環境工程,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監察提升工地安全
一家獲獎初創公司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全自動監察工地安全,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