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Building the Future: Civil Engineering and the Advent of Smart Cities(只供英文版本)
Th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has predicted that by 2050, over 68%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will reside in cities. This massive projected urban population (6.5+ billion) will no doubt put a great deal of strain on infrastructure, resources and the world’s ecosystems, but, from an engineering standpoint, such large-scale urbanization also presents tremendous opportunities for technological, human as well as other socie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新闻
科大获三千万基金资助 开发人工智能英语评估及学习系统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于2025学习联盟开幕典礼中宣布推出全港首创的大型教育科技项目,致力革新香港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模式。该项目获优质教育基金拨款逾三千万资助,为期三年,科大将开发人工智能英语评估及学习系统,并免费向全港中学生开放使用。
这项计划由科大语文教育中心、跨学科学院,以及香港教育科技业界翘楚Trumptech共同发起,旨在通过科技实现两大目标:帮助不同背景和能力的中学生学习英语,促进教育公平;同时让每所参与学校的学生,都可获得专业英语学习资源,以推动教育平等。
项目团队将结合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科技,融合环球英语教育课程,设计一套名为「全球英语人工智能辅助虚拟现实学习系统」(Global Englishes AI-assisted Virtual Reality Learning System, GAVIS) 的系统,为学生带来崭新的学习体验。该课程专为中学生设计,让学生能更灵活地在不同场合和面对不同对象时学习和运用英语。系统亦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英语表现,提供水平评估及具针对性的建议。此外,系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学生置身于真实场景中,让他们能通过实践体验式学习,增进对英语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科大跨学科学院院长屈华民教授表示:「科大首创的创新自主学习系统,为中学生提供英语培训,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人工智能将评估学生在特定情景下的英语表现,提供个性化的回馈,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进度逐步提升英语交流能力。我们采用的虚拟现实增强学习方法,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中,通过体验式学习提升他们在公开演讲中的自信心。通过与语言教育专家携手合作并善用科技的力量,我们期望这一崭新方法能装备学生所需的英语交流能力,让他们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科大语文教育中心主任Melinda WHONG教授表示:「这项崭新的学习方式致力于提升学习者的英语能力,透过充分运用新科技,提供个性化的回馈,改善学习成效,并聚焦于现代社会和贴近真实生活的语言情景。我们期望这个项目能为社会带来裨益,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最佳机会提升英语沟通能力,在当今互联互通的世界中脱颖而出。」
2024

新闻
科大推动创新教学及AI教育 荣获三项国际教育奖项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教育创新中心近日荣获三项国际教育殊荣,充分展现科大在开创AI教育方面的领先地位。获奖的两个课程均由中心团队开拓,积极将人工智能(AI)融入于教学当中,透过崭新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之余,亦促进自主学习。
其中一个获嘉许的科大教学团队,于被誉为教育界「奥斯卡」的2024 年「QS 全球教学创新大奖(QS Reimagine Education Awards)」中,在「混合及在场式学习( Blended and Presence Learning)」组别获得银奖。QS 全球教学创新大奖旨在表彰创新兼能提升学习成效的教学方法,今年一共接获逾1,300份参赛提名,为历届最高。同一团队亦在2024年「亚洲数位学习论坛」中获优异教学组别金奖。此外,另一团队则在2024年「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优秀课程奖」中脱颖而出,该比赛旨在表扬杰出的线上课程及创新的STEM教学教案,而科大是本港唯一一所于该比赛获奖的大学。
两项获表彰的课程分别是「高等教育教学导论」及「 AI 智能与社会:道德、认知与批判」。前者由科大教育创新中心专业发展主管朱子碧博士领导,利用 AI聊天机器人及游戏化教学模式启发研究生思考创新教学方法,以培育新一代具前瞻性的教学人员。后者由科大教育创新中心主任Sean MCMINN博士和科大商学院客座副教授崔俊洛教授共同设计及指导,透过AI工具即时在课堂上评核学生作业及其回应,并引导学生反思评核结果,掌握AI工具的优势及潜在风险,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及分析性思维,推动自主学习。
Sean MCMINN博士表示:「作为创新教育的先驱,科大一直致力提倡创新思维,善用先进的教育科技及创新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促进教学相长。是次教育创新中心团队主导的课程荣获国际认可,充分肯定了中心为拥抱AI世代的准备工作,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懈,引领教育创新,以启发新一代。」

新闻
Pioneering the Future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只供英文版本)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ECE) drives computation, energ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that are at the core of a vibrant, interconnected global economy. It is the innovation engine behind 5/6G wireless networks, robotics, Internet of Things (IoT), micro-displays for augmented/virtual reality, power systems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data center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unning on integrated circuits fabricated on semiconductor chips, all of which have fundamentally impacted our society. By constantly adapting to an ever-changing world,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s turn challenges into possibilities.
香港科大故事
无言之音:从认知科学「聆听」思维深处
大家日常与同事、朋友、家人甚或陌生人对话时,是否觉得难以看透对方心思?对认知科学家而言,即使对方自身也不为意的举动,也可以提供蛛丝马迹,用以解读其思想和行为——萧惠文教授正是研究这种「读心术」的科学家。她最近通过香港科技大学(科大)「30周年策略招聘计划」,加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萧教授对解读心理充满热诚,她解释道:「认知科学是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等专业范畴,让我们可从多角度去深入解读人们的思维。」
一个计算机科学家邂逅心理学
认知科学可通过计算机运算方式,解读复杂的人类思维。萧教授运用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跨领域专业知识,开创以隐马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分析人们的眼睛移动轨迹。她运用此统计学方法,量化个人的眼动模式,并找出各人差异,是运用眼球追踪数据研究认知的先驱。
她指出:「眼球追踪数据可揭示人类思维的奥秘。举例说,我们可以借此分析学生的阅读模式,协助老师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发展历程。」
萧教授踏上跨学科旅程至今逾二十载,仍然深深陶醉于人工智能的变革力量。在加拿大攻读计算器科学硕士期间,她偶然读到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模仿人类处理英文句子的文章。她忆述:「我一向喜欢以人为本的课题,而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的互动更激发了我对心理学的热诚。」
之后,萧教授怀着这股学习冲劲负笈英国,在爱丁堡大学取得信息学博士学位,并将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数据分析和认知科学上,为日后的眼球追踪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新闻
Discovering My Passion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只供英文版本)
Hey there! I’m excited to share my journey with you. Growing up as a beach lover, I spent countless summer days swimming, yachting, and surfing. I loved the beach, but I always hated accidentally gulping down salty water! I wondered why seawater was salty and if it could be made tasty to drink. Little did I know, this curiosity would spark my passion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