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闻
揭示不同硬度基质中转移性癌细胞的新机制
癌细胞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性肿瘤扩散到不同的身体部位,是癌症发展中最致命的阶段。当癌细胞脱离原发性肿瘤并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时,它们就可以传播到身体各个地方,在新的扩散组织中增殖从而形成继发性肿瘤。百分之九十的癌症死亡是由这一癌细胞转转移导致。
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会主动与周围的微环境相互作用,而这种作用机理尚未被阐明,这使得转移癌细胞如何应对继发组织中的新环境成为癌症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最近,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及其国际合作者发现了一种转移性癌细胞在不同硬度基质上的新型响应和适应机制,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开发用于转移性癌细胞和癌症的诊断工具。
这项研究发表在2020年9月18日的《物理化学快报》上。
在这项研究中,由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和生命科学部助理教授朴孝根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采用聚丙烯酰胺(PAA)基质模拟了从脑到骨骼的各种组织的硬度,并利用先进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成像技术和Park教授实验室搭建的磁镊平台对单个转移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对不同硬度的机械响应进行了研究。
新闻
应用自适应光学双光子内窥镜技术实现高分辨率深脑活体成像
以小型哺乳动物为模型的活体脑成像技术对于研究大脑的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大脑由数百亿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都与成千上万个神经元通过突触相连。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交流位点,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因此,为了真正理解神经元突触的动态相互作用机理,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脑结构和功能成像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尽管目前已经有许多对大脑进行成像的方法,但它们都有相应的局限性。电子显微镜可以提供高空间分辨率,但不适合活体组织的成像。常见的非侵入性技术,例如CT,MRI / fMRI,PET和超声,其空间分辨率有限,不能对神经元乃至突触进行成像。光学显微镜能提供亚细胞分辨率并且对生物样品没有毒性,但其成像深度受到生物组织和成像系统引起的光学像差和散射的限制。因此,双光子显微镜仅适用于脑皮层区域的成像,而无法对皮层下和深层的大脑结构进行成像。
鉴于生命科学研究有更高成像能力的需求,香港科技大学(HKUST)的一组科学家将目光集中在实现突触分辨率的活体大脑成像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瞿佳男教授和研究与发展副校长及生命科学系晨兴教授叶玉如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新的成像技术——自适应光学双光子内窥镜——可以对深层大脑结构进行高分辨率的活体成像。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可用于揭示尚未被深入研究的大脑区域的功能。
新闻
香港科大研究人员研发出世界上第一种传声玻璃材料
玻璃是一种隔音材料,但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近日却发现新方法,令玻璃也可以传声。有关发现不但為研发可於水底使用的手机及其他电子產品带来新机遇,亦為不同需求的建筑设计提供更大弹性。由科大物理学系温维佳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共振原理,发现在两片玻璃之间有规律的挖出一个个空腔(见左图),会改变声波的振动模式,让声音得以穿越。透过调整空腔的大小和形状,便可以传送不同的音频,这个概念类似透过调整笛子孔洞的位置,以发出不同强度的音调。该研究由科大、重庆大学以及深圳环波科技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成果刚於应用物理学顶级期刊《应用物理学快报》中发表。温维佳教授表示:「新发现颠覆了玻璃在声学中的用途,為新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以智能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為例,如果生產商无须再在其玻璃显示屏上预留孔洞传递声音,它们便可设计出防水效能更持久的產品。此外,室内某些需同时兼顾透光与传声要求的环境,如银行柜檯或监狱接待室,也可能认為这项新技术非常有用。」作為先进功能材料领域的专家,温教授的研究范畴涵盖微球和纳米粒子的设计和製造、软物质物理学、智能材料、超材料、电子材料和微流体等。当中很多技术已成功进行技术转移。以温教授2009年发现的一种热敏纳米凝胶膜為例,近年便被应用作生產一种智能玻璃。该自动调光玻璃可随著环境的温度和阳光的强弱而自行调节透明度,有效阻隔高达70%的太阳热力,令室内温度降低约5至8度,减少空调所需的能源消耗。
新闻
科大研究团队解开胶质瘤病人的化学抗性机制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共同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近日发现一种能解释为何胶质瘤 - 一种常见而具攻击性的脑瘤,其病人会出现化学抗性(chemo-resistance)的机制,或有助及早辨认有抗药性的脑癌病人。
现时,主要治疗胶质瘤的是一种结合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药物–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这种疗法可延长病人的整体生存时间,但是,大部分病人的肿瘤都会复发,并对TMZ产生抗药性。
了解其他相关的研究﹕
科大研究团队利用高性能计算 发现RNA聚合酶维持基因转录过程高度准确的机制
在曾接受TMZ治疗的胶质瘤病人中,团队发现八种基因组异位可以导致MGMT基因融合。
新闻
科大研究发现内地封城有助改善空气污染 预计推迟2.4至3.6万宗早死个案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近日追踪内地早前為遏止新型冠状肺炎病毒(COVID-19)传播而採取封闭式管理措施(封城*)的环境效益,发现封城显著提高了区域空气质量。今年前两个月被封地区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r Matter, PM2.5)的浓度,较去年同期显著下降了约25%。按照团队过往就改善空气质量对死亡率影响的推算,有机会推迟了2.4至3.6万宗因空气污染而导致的早死案例。
科大研究发现,采取封城措施城市的PM2.5水平,明显较未封城的城市显著降低。
该研究由科大社会科学部助理教授兼新兴市场研究院研究员、芝加哥能源政策研究所中国中心研究主任何国俊教授领导。团队追踪了内地324个大中型城市、包括95个宣佈封城的城市於本年1月1日至3月1日的空气质量数据,结果推算出被封城地区的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r Matter, PM2.5)浓度下降了25%。而在人口与工业密集的北方供暖城市,如中国人口大省河南省的省会郑州,跌幅更高达50%以上。工业大城的空气改善,亦有效带动了周边一些未被封城市的环境质量。研究显示,未被封城的非工业重镇,其PM2.5的浓度也较去年同期下跌8%。该研究成果日前已在科学权威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可持续性》杂志上发表。
新闻
科大研究团队破解重要的分子机制 为癌症药物开拓新方向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平面细胞极性(Planar cell polarity,下称PCP)中,控制核心蛋白传送的分子机制。平面细胞极性是人体内调节细胞生长及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有关研究将对开发癌症新药物提供有用线索。
承载Frizzled-6的运输工具
PCP是一个对人体组织发展及器官运作起着关键作用的生物过程。PCP机制出错,会导致人体出现神经系统失调、骨骼发育异常或先天性心脏病等。更坏的情况是,癌细胞可夺取并利用PCP这个机制,促使其生长及扩散。
为替癌症治疗提供一个新方向,由科大理学院生命科学部助理教授郭玉松领导的团队,近日揭示一种名为卷曲受体6(Frizzled-6)的PCP核心蛋白,从细胞中被传送至细胞表面以调控PCP的路径。了解到这个运送路径,科学家便可研究堵截卷曲受体6的运送方法,从而关闭被癌细胞干预的PCP机制,以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了解其他相关的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基因突变机制 为致命脑癌患者带来新治疗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