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闻
科大团队提出策略性排放标准 推动制氨工业实现减碳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衔的国际跨学科研究团队提出制定策略性绿氢碳排放标准,能推动制氨工业经济有效地近100%减碳,同时避免土地资源紧张和电网拥塞等问题。 这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确定了最优成本的制氨工业产氢设施和排放标准。氨生产主要依赖化石燃料制氢,每年在欧洲产生3,60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水电解产生绿氢,可以大幅减少碳排放,因为它只需要电力,而电力可借由可再生能源产生。然而向低碳氢能转型造成经济和运输的巨大挑战,以电网产生绿氢尤甚。 地区因素带来复杂影响,当中包括可再生资源的供应及当地电力生产的碳强度,以致排放标准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关联机制尚不明确。为填补此鸿沟,由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助理教授卢中铭教授、公共政策学部助理教授Magdalena KLEMUN教授及其博士生Stefano MINGOLLA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合作展开研究,利用欧洲38个地区于2024-2050年的高分辨率再生能源数据,探讨欧洲一系列排放标准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以及向再生能源电解制氢转型的可行性。 尽管数据来源和结果针对欧盟,但其他地区的难减排产业转型使用低碳燃料时,该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也具有参考意义。

新闻
科大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隐藏结构奥秘 开辟稳定高效器件制备新途径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钙钛矿薄膜的晶粒底部广泛存在表面内凹的结构,并揭示了这种结构对于钙钛矿薄膜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影响。基于这项新发现,团队开创了一种有效消除这些晶粒表面内凹结构的新方法,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更加高效和稳定。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极巨潜力的光伏技术,被广泛认为有望在电网供电、便携电源和太空光伏电池等广阔的应用场景中取代现有的矽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其独特优势,它目前不仅具有比商用矽电池更高的功率转换效率,还在原料和制造成本低廉、可持续制造,并可特制不同透明度和颜色的电池等方面具有优点。然而,钙钛矿器件在光、湿、热致应力下的长期稳定性仍然是其商业化的主要障碍。
为解决这一问题,科大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周圆圆带领的研究团队,从材料微结构这一独特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团队发现,在钙钛矿薄膜的晶粒广泛存在表面内凹几何形貌。这种高度隐蔽的内凹结构破坏了钙钛矿薄膜界面的结构完整性,是限制钙钛矿电池功率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的隐藏因素。
研究团队采用创新方法,透过利用表面活性剂分子「十三氟己烷-1-磺酸钾」(tridecafluorohexane-1-sulfonic acid potassium)来操控钙钛矿薄膜形成过程中的应变演化和离子扩散过程,成功消除晶粒表面内凹结构。团队以此制作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热循环、湿热和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标准测试中表现出显著提升的耐久性。
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周教授说:「单个晶粒的结构和几何特征将决定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其他半导体器件的性能。透过揭示晶粒表面内凹结构、研究它们对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化学工程定制其几何形状,我们正在开拓一种全新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造方法,使其效率和稳定性接近理论极限。」
他进一步补充道:「当我们用原子力显微镜仔细检查钙钛矿薄膜晶粒表面的结构细节时,我们对晶粒表面存在的内凹结构非常感兴趣。这些内凹结构通常隐藏在薄膜底部,因此过去的研究人员往往很容易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新闻
科大工学院团队为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制先进固态电解质 有助增强储能应用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最近成功研发一种新一代用于锂金属电池的固态电解质,能够大幅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这项突破性发现,有助于推动应用于电动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网供电等领域的储能技术发展。
与传统锂金属电池相比,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以固态电解质取代了易燃的液态电解质,并抑制锂枝晶生长的有害现象,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这种电池为开发新一代储能技术带来前景。然而,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广泛应用受到室温下的低离子电导率和锂离子传递数的限制。
为解决这项挑战,由科大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助理教授KIM Yoonseob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颖的制备方法,结合一种称为离子型共价有机框架(iCOF)的多孔结晶聚合物与聚离子液体(PIL),制造出无溶剂和无塑化剂添加的高性能固态电解质。
这种新型iCOF/PIL合成固态电解质,在室温下具有高离子电导率(达1.50 x 10−3 S cm−1)和高锂离子传输性能(大于0.8)。通过结合实验数据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团队发现PIL、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盐(LiTFSI)和iCOF之间建立的共配位和竞争配位机制能够加快锂离子传输,并同时限制TFSI离子的移动。
团队利用这种高性能固态电解质,进一步制造了一款由合成固态电解质与磷酸铁锂合成正极 (LiFePO4 composite cathode)组成的完整锂金属电池。团队发现该电池在1C充放电率和室温下带有141.5 mAh g−1的初始放电容量,经800次循环充电和放电后,仍然保持显著的87%容量。
Kim教授表示:「我们提出的突破性方法首次成功展示出运行稳定、具高可逆容量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充分展现了iCOFs于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巨大潜力,为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于电动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网供电等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路向。」

新闻
科大于2024-25年度「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及「主题研究计划」成绩超卓 获批拨款为本地院校之冠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三个研究项目,今日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4/25年度「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和「主题研究计划」合共拨款港币2.125亿元资助,金额冠绝本地院校,亦是科大历来最好的成绩。
获批拨款的三个研究项目涵盖不同范畴,当中包括开发以人为本的前沿AI及机器人技术,改善长者照顾及护理;创建「香港海岸分身」数码系统,管理极端天气对海岸的影响;以及通过技术转型,提升香港在可持续供应链金融中的地位。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向研究团队表达祝贺,她说:「科大今年于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和主题研究计划再创历史佳绩,不但充分体现大学对推动卓越研究的坚定决心,亦印证了科大学者的研究实力昭著。而当中两个获资助项目,由科大与科大(广州)的研究人员携手领导,更展现了两校之间的协同发展。透过日益紧密的研究协作,两校将继续引领更多突破性的跨学科研究及科技创新,裨益香港及其他地区。」
科大副校长(研究与发展)郑光廷教授亦为团队的成就感到振奋:「是次科大获研资局两大重点拨款计划的认可,意义非凡。获奖的三个项目分别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据科学等尖端科技驱动,彰显了科大致力结合科技创新与研究,探索新兴领域的研究突破。我们预期,随着更多世界级的科研设施相继于校园落成,将有助科大的科研人员进一步探寻知识,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挑战。」
三个获拨款项目包括:

新闻
科大五个研究项目获首批「产学研1+计划」拨款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一共有五个研究项目获创新科技署产学研1+计划(RAISe+)的拨款资助,成为首批24个项目之一。 拨款将支持各研究团队加快步伐,早日将研究成果惠及市民大众,达至产业、学术机构及研究三赢。 这些项目分别由科大工学院及理学院教授领导,涵盖不同范畴,包括:基因治疗、癌症肿瘤成像、污水处理、传感芯片和人工智能机械人等。
以下是各获批项目的详情(项目排名不分先后):
项目一: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型基因治疗策略
科大校长、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兼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叶玉如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一对多」基因编辑策略,用于治疗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FAD)。FAD是一种严重的早发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创新的基因编辑方法有潜力发展成为长效、改善病程的临床疗法。
FAD影响着全球约200万至300万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一种,具有发病较早、症状更严重和恶化速度较快的特点,有时早在30岁或 40岁就出现症状。FAD主要是淀粉样蛋白前体(APP)、早老素-1(PSEN1)和早老素-2(PSEN2)三个基因之一的遗传突变引起。这些突变皆导致大脑中淀粉样蛋白(Aβ)的累积增加,这是AD 的主要病理特征。

香港科大故事
从科大迈向大湾区:扎铁机械人的知识转移之旅
今年四月,科大在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有四个项目赢得了评审团嘉许金奖,其中之一是扎铁机械人项目。此发明品由哲学硕士生李昊臻带领团队,在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副主任梁浩博博士的指导下,共同研发而成。而科大亦在本届发明展中再创高峰,共有多达36个研发项目夺得不同殊荣,成绩彪炳。
单看外表,这部扎铁机械人的设计简洁利落,不似科幻巨作中所见的机械人一般引人注目。然而,它却是科大研究员与大湾区建造业界同心协作的成果。他们的抱负远大,期望实践建造工序自动化,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科大跨学科学院一向以其跨学科自选课程见称,现正修读此课程最后一年的昊臻也是从中获得灵感,继而带领扎铁机械人研究项目。他的专攻范畴为智能建造与机械人,透过灵活的课程结构,不但可以活用大学的丰富学习资源,更获得国际知名的机械人学学者、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李泽湘教授的指导。
创业梦想 萌芽结果

新闻
科大团队发现新的细胞因子促进SARS-CoV-2进入宿主细胞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生命科学部副教授郭玉松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最近揭示了一项有关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新发现。团队最新发现的宿主因子会通过与SARS-CoV-2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相互作用,来促进病毒进入细胞。这项发现不但为我们理解SARS-CoV-2感染机制带来新视角,更为治疗新冠提供了新方向。
科学界普遍认为,SARS-CoV-2的侵染过程主要依赖其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CoV2-RBD)与宿主细胞受体ACE2的相互作用。过往虽然有大量研究围绕ACE2的过度表达如何促进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但对于缺乏ACE2是否能抑制病毒入侵的探究却相对较少。就此,由郭玉松副教授带领的科大团队,遂与香港大学(港大)和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团队,展开联合研究,透过GST pull-down方法,成功筛选出除了ACE2之外、与CoV2- RBD结合的多种宿主表面因子。
实验结果显示,在经筛选的众多宿主表面因子中,宿主因子SH3BP4调节了CoV2-RBD的内吞过程,并以不依赖ACE2,而是依赖整合素和网格蛋白的方式,介导SARS-CoV -2伪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这项发现揭示了SH3BP4在病毒透过内吞途径入侵宿主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除了SH3BP4外,部份经筛选的细胞因子,例如ADAM9和TMEM2,相比于感染力相对低的SARS-CoV的RBD,对CoV2-RBD显示出更强的亲和力,表明这些因子于SARS-CoV- 2入侵中具有特定作用。此外,研究团队更发现了偏好与SARS-CoV-2 Delta变异株的RBD结合的因子,有可能进一步增强Delta变异株的入侵能力。
郭玉松教授表示:「本次研究不仅揭示了SARS-CoV-2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新宿主细胞表面因子,还发现了整合素在介导病毒内吞中的关键作用,为治疗新冠奠下新的研究基础。」

新闻
科大团队研发基于液态金属的电子逻辑组件 成功模仿捕蝇草的智能捕食机制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领导的一支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仿捕蝇草智能捕食机制的电子逻辑组件。 该器件本身具有记忆和计算能力,无需其它辅助电子器件即可如捕蝇草般智能地响应各种刺激序列。 这项研究探讨的智能策略及逻辑机制为理解自然界中的「智能」带来崭新视角,也对「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启发。
捕蝇草的独特捕食机制向来是生物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焦点。 这个机制令捕蝇草能有效区分各种外部刺激,如单次、双次刺激,进而区分如雨滴等的环境干扰(单次刺激)及昆虫(双次刺激),以确保成功捕获猎物。 此项功能主要是由于捕蝇草的触毛具有类似记忆和计算的特征,让它可以感知刺激和产生动作电位(细胞因受刺激而产生的电信号改变),并在短时间内记着刺激。
由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副教授申亚京领导,以及其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的前博士学生杨媛媛博士(现为厦门大学副教授)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以捕蝇草内部电信号累积/衰减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丝延伸/缩短形变的液态金属逻辑模块(简称LLM)及组件。 该器件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液态金属丝为导电介质,基于电化学及电毛细效应控制液态金属丝的长度,进而依据阳极和门极所施加的电刺激调控阴极输出。 研究结果显示,LLM本身可以记忆电刺激的持续时间和间距,计算多次刺激累积的信号,并表现出类似捕蝇草的超卓逻辑功能。
为展示他们的研究,申教授及杨博士搭建了一套LLM智能决策器件、仿触毛机械开关、仿叶片柔性电驱动器的人工捕蝇草系统,成功复制并实现了捕蝇草的捕食过程。 此外,他们还展示了LLM在功能电路集成、滤波、人工神经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不仅为模拟植物的智能行为提供了见解,也为后续的生物信号模拟器件及具身智能系统研发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申教授表示:「当提到『人工智能』,一般人想到的都是模拟动物神经系统的智能。 然而,在自然界中,很多植物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材料、结构组合,展示出一定智能。 这个研究方向有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智能',并为构建'类生命智能'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