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香港科大校园化身创新实验室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可持续发展智慧校园」计划(『生活实验室』)选出新一轮共八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内容涵盖提升能源效益、优化可再生能源系统、水资源管理、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态系统及预测性维修策略等范畴,并即将于校园展开测试。计划旨在让学生及教研人员研发的项目在投入实际应用之前,先在校园验证他们的原型与创新构想。
这八个由不同学系与部门教职员主导的项目,共获大学拨款逾330万港元,并将于今年稍后时间,陆续于校园各处推出试行。『生活实验室』把清水湾校园打造成创新方案的实验基地,汇聚教研人员、学生及校友的力量,加速可持续发展研究,并于校园转化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支持科大对「2028可持续发展挑战」及「2045净零排放行动计划」的承诺,并为世界带来实质性影响。所有入选项目均经过由业界领袖和校园运营的专家所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
科大副校长(行政)谭嘉因教授表示:「多年来,科大『生活实验室』的团队不断提出创新意念,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挑战寻求解决方案。本年度入选的项目涵盖生物多样性以至智能机械人等多个不同范畴,覆盖面广,在项目多样性方面树立新标杆,同时能针对社会上各个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切实回应香港日益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我们期望能扶助这些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为社会带来庞大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把应用层面拓展至香港以至其他地区。」

新闻
科大与比亚迪汽车成立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比亚迪)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成立「香港科技大学–比亚迪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将聚焦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的前沿研究,致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为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在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先生见证下,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与比亚迪副总裁罗忠良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将设立在科大校园,由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谭平教授(兼冯诺依曼研究院副院长)出任主任,并将设立科学咨询委员会统筹研究方向,确保实现兼具学术突破性与产业落地价值的成果。
比亚迪将于未来数年投入数千万港元支持实验室运营,充分整合科大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学等领域的学术优势与比亚迪的产业经验,重点攻关具身智能领域。
双方将探索数据驱动的具身智能研究,涵盖高效数据采集方法及操作与导航大模型训练技术。团队将开发适用于模拟与真实环境的操作数据采集新方案,降低数据获取成本。所获数据将用于训练具身智能大模型,使机器人能在家庭或工厂环境中自主完成多类任务。双方还将展开自动驾驶方向的合作,提升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探索具身智能的未来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先生表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特别是在效能和创造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轨迹是从规模扩张走向品质提升——早期我们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快速扩大规模,如今则需要将中国制造业推向创新驱动、高品质发展的新高度。」
他又说:「在比亚迪,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制造业的持续升级,必须在科技和底层技术研发上不断突破。这正是我们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展战略合作的重要意义。去年,我们在港科大招聘了超过百名优秀毕业生,其中硕士占比80%,博士占比20%。这些来自港科大的高素质人才为比亚迪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港科大校领导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为产业界输送了这么多优秀人才。」
新闻
科大成立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天正式成立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此项目具有革新意义,旨在加速气候韧性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及提供创新的政策方案。中心在潘乐陶慈善基金创办人潘乐陶博士工程师的慷慨捐助下成立,汇聚科大于气候科学、先进模拟系统、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才,为全球政府、产业界与社会提供可拓展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案。
来自欧洲、美国、韩国和中国内地等顶尖学府的知名学者,以及政府与学术界领袖均云集于研究中心的成立典礼上。开幕仪式更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先生、潘乐陶博士及工程师,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以及研究中心主任陆萌茜教授一同主礼。
以科研驱动实质变革
研究中心致力推动跨领域合作,并提供以科技为本的解决方案,增强社会抵御气候威胁的能力。该中心的核心使命是结合前沿科学研究与政策及产业需求,强化世界各地社群应对气候转变的影响及降低气候转变带来的风险。
初步重点研究领域:
新闻
科大七研究项目获第二轮RAISe+拨款 加快推动创新研发市场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在创新科技署推出的「产学研1+计划」(RAISe+)第二轮拨款中表现超卓,共有七个研究项目获批资助,在本港高教界领跑。
这七个研究项目涵盖不同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发展,其中三个聚焦健康与医疗,包括诊断、治疗及基因疗法等层面,另外三个专注于人工智能(AI)晶片、半导体及其材料的开发,第七个项目则有关开发显示器及先进光电设备。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香港特区政府过去几年实施了多项新措施,以孕育本地的研究、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而RAISe+正是其中一项关键的举措。科大在这一轮RAISe+中取得破纪录成绩,不仅展示了科大学者在研究与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大学在营造有利环境,以推动孵化初创企业及促进知识转移方面的努力。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与官产学研各方伙伴紧密合作,把更多研究成果转化为对社会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
项目一:8英寸新型衬底上的3.3 kV高功率GaN器件
主要研究员:刘纪美教授 – 科大新兴跨学科领域学部研究教授暨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荣休教授、Ainfinity 联合创始人
项目负责人:梁琥博士 – Ainfinity 联合创始人
项目详情:至2030年,预计全球高达80%的电力将依赖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其能源效率至关重要。刘纪美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能够支持高电压应用的新型衬底,可望实现在该8寸的新型衬底(AiN衬底)上(可扩展至12寸的规格),开发更高性能的GaN(用于充电器半导体的物料「氮化镓」)功率器件,该新型衬底制作成本约为极具竞争力的1,000港元。智铭电子、海威华芯等电子企业对此技术表达强烈兴趣,该团队计划利用 RAISe+ 资金制造量产这些新型衬底器件和衬底。

香港科大故事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 Sustainable Is Attainable(只供英文版本)
As a pioneering electrochemist and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Prof. SHAO Minhua is accelerating the clean energy transition and seeking to fast forward top faculty and young talents in making their own contribution to a resource-friendly world.

新闻
科大研发新型弹性合金 温度变化达普通金属20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一款新型弹性合金Ti₇₈Nb₂₂,该材料具备高效固态制热效能,而且在弹性变形过程中所表现的可逆温度变化能力,为普通金属的20倍,为传统的蒸气压缩制冷和热泵技术提供环保的绿色替代方案。
全球近一半的能源消耗用于供热,包括建筑供暖和工业供热。现时,全球主要通过燃烧化石燃料供热,不仅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而且消耗大量能源。固态相变热泵是较为环保的替代方案,但其能效却局限于卡诺极限的50%至70%。如何突破这能效瓶颈,一直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应对这个挑战,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孙庆平教授的研究团队提出利用弹性变形产生的温度变化实现制热。虽然这种热弹效应(Thermoelastic effect)早在19世纪就由著名科学家开尔文、焦耳和杜哈梅尔发现,但常规金属的热弹效应非常微弱,因而无法应用。孙教授的团队研发出具有[100]织构的Ti₇₈Nb₂₂马氏体多晶合金,该材料在弹性变形时表现出4–5 K的可逆温度变化——达到普通金属(通常仅约0.2 K)的20倍。而且,新材料的热能效达到卡诺极限的90%,媲美商用蒸汽压缩制热能效。
团队进一步发现,某种特定的铁弹性马氏体合金具备更佳的热膨胀特性,可实现高达22 K的温度变化。这项研究为绿色热泵产业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发展前景,并首次提出基于非相变原理的绿色高效供热解决方案。
孙教授表示:「这项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热弹效应过于微弱、难以应用的传统认知。我们的研究证明了仅靠弹性变形就能实现高效固态制热。」

新闻
科大牵头全球可持续发展项目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牵头的全球跨学科倡议——「推动自然和人为环境可持续性的无缝预测与服务计划」(简称SEPRESS),近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认可,并纳入「联合国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2024-2033)」(IDSSD)行动计划之一。未来十年,SEPRESS 将携手全球合作伙伴,聚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多领域需求,通过持续革新天气与气候的无缝预测技术,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SEPRESS 不仅着眼全面提升气候应变能力,更旨在产生深远的全球影响力,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推动的研究成果将惠及全球各地区,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最不发达国家,帮助这些地区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SEPRESS计划由科大世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WSDI)及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CCRS)主任陆萌茜教授领衔。发起阶段已成功汇聚来自中国内地、尼泊尔、埃及、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干达、坦桑尼亚及泰国等12个合作伙伴的加入,包括大学、国家气象与水文机构与研究中心等。2025年5月7日,作为首批获得UNESCO IDSSD认可的全球25个行动计划之一,SEPRESS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的「第十届联合国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STI Forum)中展出。

新闻
迈向零碳:科大公布减碳蓝图 创本地大学先河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宣布推出《净零排放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此为香港高等教育界中,首份采用多管齐下策略的综合行动纲领,旨在推动于2045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愿景。科大将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带来的发电收益,共投放3,000万港元资金,进一步推动减碳研究,并于校园应用各项创新减碳方案。
经过广泛咨询后,科大订立进取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包括在2035年减少50%温室气体排放,并于2045年实现全面净零排放1 。事实上,科大自2014年推出首份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以来,已成功减少34%的温室气体排放,为是次推出的《行动计划》奠下成功的基础。
科大《行动计划》最重要一环,乃推出《净零建筑标准》,为所有新建和翻新建筑订立严格设计和运营指引,相关规定更超越香港最高的绿色建筑认证要求。其中,预计于2025年落成的李家诚创科大楼将成为本港隐含碳最低的建筑之一,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低于500公斤,较香港绿色建筑议会的非住宅建筑基准低30%。2
此外,科大承诺在未来八年投放3,000万港元,以「生活实验室」模式,于校园内应用崭新减碳意念与方案。这笔资金有部分来自大学参与「上网电价」计划所带来的收入,科大校园设有2.5兆瓦太阳能光伏系统,为本港大専院校最大规模的同类型发电系统。
科大副校长(行政)谭嘉因教授表示:「面对气候变化议题,各大学均需展现其领袖风范,为此重要议题贡献力量。科大的《净零排放行动计划》涵盖大学运作的不同层面,正正彰显了科大上下一心,致力以创新思维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期望,透过订立更具挑战性的减碳计划,不仅体现科大对推动创新落地方案的决心,还可激发合作伙伴、业界及政府对此议题作出更深入的讨论,携手应对此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