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校园化身创新实验室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可持续性, 可持续智慧校园, 可持续发展
香港科大校园化身创新实验室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可持续发展智慧校园」计划(『生活实验室』)选出新一轮共八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内容涵盖提升能源效益、优化可再生能源系统、水资源管理、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态系统及预测性维修策略等范畴,并即将于校园展开测试。计划旨在让学生及教研人员研发的项目在投入实际应用之前,先在校园验证他们的原型与创新构想。 这八个由不同学系与部门教职员主导的项目,共获大学拨款逾330万港元,并将于今年稍后时间,陆续于校园各处推出试行。『生活实验室』把清水湾校园打造成创新方案的实验基地,汇聚教研人员、学生及校友的力量,加速可持续发展研究,并于校园转化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支持科大对「2028可持续发展挑战」及「2045净零排放行动计划」的承诺,并为世界带来实质性影响。所有入选项目均经过由业界领袖和校园运营的专家所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 科大副校长(行政)谭嘉因教授表示:「多年来,科大『生活实验室』的团队不断提出创新意念,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挑战寻求解决方案。本年度入选的项目涵盖生物多样性以至智能机械人等多个不同范畴,覆盖面广,在项目多样性方面树立新标杆,同时能针对社会上各个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切实回应香港日益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我们期望能扶助这些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为社会带来庞大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把应用层面拓展至香港以至其他地区。」 
香港科大推全球首个大型人工智能教育沙盒游戏 提升AI素养 推展公众科研
新闻
人工智能, 研究及科技, 研究, 教育
香港科大推全球首个大型人工智能教育沙盒游戏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宣布推出目前全球最大型的人工智能(AI)多智能体社会模拟沙盒平台——「智能体世界」(Aivilization)。此创新平台旨在研究人类与AI的互动如何塑造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里的「AI居民」(智能体)通过融合互动的方式,自然发展其社会管理架构、经济体系与文化规范。 随着AI快速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人类与AI之间的互动与沟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过往一些模拟项目,诸如「Project Sid」1及斯坦福大学团队的「Stanford Smallville」2(斯坦福小镇)等,亦曾探索过类似主题,其规模分别约为1,000个和数十个智能体组成的AI社区,用以研究和观察AI文明的演变。 科大的「智能体世界」在既有的基础上大幅拓展研究规模,通过巧妙结合互动游戏模式、大规模公众参与以及实时AI实验,让十万个AI角色在为期六周的时间内,同时在虚拟世界内生活、互动和发展。以往的沙盒游戏常面对高昂运营成本以及静态评估框架等限制,令研究受到局限。「智能体世界」成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大幅提升平台表现,为研究人类与AI之间互动开拓更深入的空间。其中主要的创新突破包括:
香港科大陈飞教授荣获2025年卢克·霍华德奖
新闻
可持续性, 奖项及排名, 研究, 创新
香港科大陈飞教授荣获2025年卢克·霍华德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副主任陈飞教授荣获国际城市气候协会(IAUC)颁发的2025年卢克·霍华德奖。陈教授为大中华地区第二位获此国际殊荣的学者,是次奖项肯定他于城市气候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及超卓贡献。   作为国际大学气候联盟颁发的最高殊荣,卢克·霍华德奖每年颁授予在国际城市气候学领域中表现卓越的学者,以肯定其在研究、教学及服务中的贡献。IAUC赞扬陈教授在推动城市气候模型方面的所展现的国际领导力和影响力,当中包括协助制订政策和开发工具,以保护脆弱地区。 陈教授表示︰「非常感谢国际城市气候协会给予我的肯定。我与科大的缘分始于2004年的合作项目,合作带来的启发超越学术研究层面,更激发我对探索城市化对区域天气与气候影响的热忱。这种协作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当中引发的灵感更持续激励我在研究上不断突破,并为我带来此项殊荣。」 陈飞教授为城市气候学及气象研究学知名学者,拥有逾28年经验,同时在世界气象组织(WMO)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国际机构担任重要职务。他曾领导多个国际项目,致力开发天气预测和气候模型,并建立极端天气预警系统。目前,由陈教授领导、于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下的城市预测项目,聚焦于预测和减轻极端天气现象,如局部暴雨和热浪引发热岛效应以及空气污染所带来的灾害和影响。 陈教授现正与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刘启汉教授、冯志雄教授和石晓明教授,以及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杨嘉川教授合作,领导新一代全球城市天气预测模型的开发。该模型透过跨学科协作,整合物理科学、社会科学及人工智能技术,致力提升热带沿海城市就天气灾害与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及时间性。今次获颁2025年卢克·霍华德奖的殊荣,不仅彰显陈教授在城市气候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更是继2024年获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后,对其丰硕学术成就的再度肯定。
香港科大与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
新闻
香港科大与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平发展基金)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深化产学研协作,携手推动新能源科技领域的创科研究。是次合作将结合科大的世界级科研实力与和平发展基金的市场经验,转化研究成果为商业化应用,促进新能源科技及可持续发展,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订下的碳中和目标。 签署仪式日前于科大举行。在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与第十届中国侨联副主席及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总会会长卢文端博士见证下,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及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卢金荣博士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就支持能源科技创新,探索科研成果转化及拓展合作网络开展深度合作。 产学研协作 共创绿色未来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表示:「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重要课题。透过是次合作,科大与和平发展基金携手推动尖端科研,包括下一代能源储存、可再生能源及系统优化解决方案等,并配合产业的可扩展性,直接支持国家的重点策略,使香港成为全球能源创新的领导者。香港科技大学能源研究所致力推动突破,以提升能源韧性、减低碳强度,并为大湾区发展为全球绿色创新枢纽作出贡献。和平发展基金拥有丰富资源及深厚背景、广泛的商业网络,以及立足港澳台侨、服务和平发展的远大使命,将为科大的科研项成果落地,提供坚实支持。」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及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卢金荣博士表示:「作为拥有丰富基金管理经验的投资机构,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成功投资及孵化多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我们期待双方合作能发挥所长,并配合特区政府创科政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及探索更多创新能源方案,成功达至政、产、学、研、投协作,让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为香港以至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香港科技大学新兴市场研究所、安永、黄金时代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新闻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医疗健康科技, 健康, 研究及科技, 创新
香港科技大学新兴市场研究所、安永、黄金时代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新兴市场研究所、安永及黄金时代基金会联合公布,三方已厘定合作框架并正式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银发智龄生态圈」计划,携手推动区内银发智龄产业发展。签署仪式于「中银人寿第十届黄金时代展览暨高峰会」期间举行,三方代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何启明太平绅士见证下签署合作备忘录。 「银发经济」正迅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与创新的增长动力,大湾区蕴藏庞大银发市场潜力。是次合作备忘录将聚焦四大合作方向,包括战略规划、赋能银发族、跨界携手协同并进及领航未来创新实践,目标是提升他们的理财能力与科技素养、释放银发生产力,并促进医疗、科技、社会创新解决方案等,建立银发共融社会,带动银发智龄产业创新。  安永香港及澳门区主管合伙人李舜儿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银发经济蓬勃兴起,区内养老产业迎来转型与跨境养老融合等创新发展。要让大湾区充分体现银发智龄市场的庞大潜力,促进医疗、科技与金融跨界协同是箇中关键。配合政府促进银发经济的政策方向,我们很荣幸能汇聚产学研的力量,共同为构建银发智龄生态圈而努力。我们将发挥整合资源网络的优势,贡献专业知识与策略,开创养老产业新赛道,积极拥抱银发经济新机遇。」  黄金时代基金会创办人及主席容蔡美碧教授表示:「黄金时代基金会很荣幸能够与安永及香港科技大学新兴市场研究所合作,这亦是我们推动大湾区银龄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透过与学术研究及专业服务的合作,我们期望为金龄群体建立更共融、更理想的生活环境,释放银发经济的庞大潜力。」 
香港科大团队于锂离子电池回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促进关键金属回收与减碳转型
新闻
香港科大团队于锂离子电池回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促进关键金属回收与减碳转型
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於消费电子产品丶电动车及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其高效回收对於资源循环再用及减碳至关重要。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曾超华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揭示一种原子级的新机制,阐明阻碍锂离子电池高效回收的关键因素。这项突破不仅挑战长久以来的假设,亦为更洁净丶高效的锂离子电池金属回收技术奠定科学基础。 透过先进表徵技术与第一性原理模拟,研究团队发现,在锂离子电池回收过程中,机械拆解阶段所产生的铝杂质会渗入镍-钴-锰阴极材料晶体,诱发其内部化学结构重组。此过程会形成超稳定的铝-氧键,将具价值的金属元素——镍丶钴丶锰——密紧束缚於阴极晶体,抑制这它们的可溶性,从而导致在回收过程,尤其是在常用於水冶金技术的酸性溶剂中,这些金属难以有效释出与提取。 被忽略的杂质丶潜藏的影响力:铝成为回收障碍的关键机理因子 过去数十年,铝一直被视为报废锂离子电池中的操作性杂质,从未受到重视;然而,科大团队的研究显示,铝实际上是导致回收效率下降的重要机理性干扰源。在电池回收的机械拆解过程中,铝箔残留物会因摩擦接触而渗入镍-钴-锰阴极晶体。它们表面看似微不足道,却实际上改变了阴极晶体的内部结构。 团队利用高解析度显微技术与密度泛函理论模拟证实,铝原子会选择性地取代晶格中的钴元素,形成高度稳定的铝-氧键,这些键固定了晶格中的氧,使镍丶钴丶锰这些具价值金属在後续浸出过程中难以释出,进一步降低回收效率。 曾教授指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即使是极微量的铝污染,也足以显着改变镍丶钴丶锰材料於回收体系中的表现。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从电池到电池』的回收链中,应如何有效地管理杂质的传输机制。」
香港科大与美国及瑞士顶尖学府提出创新策略 重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新闻
研究及科技, 可持续性, 研究
香港科大与美国及瑞士顶尖学府提出创新策略 重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最近提出了一种生物启发的综合多尺度设计策略,以应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面临的关键挑战——长期运行的稳定性。这些受自然界启发的设计策略旨在提高太阳能技术的效率、韧性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该方法侧重于从生物结构中汲取灵感,旨在创造出更能抵御环境压力且适合长期使用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低温、基于溶液的制造工艺而具备优势,能有效降低太阳能成本。然而,它们的商业可行性受到多种稳定性问题的制约,包括器件界面附着力不足、材料本身力学脆弱性以及对环境压力(如热、湿度、紫外线)的敏感性。这些降解过程发生在从皮米到厘米的不同尺度上,而多尺度结构因素对最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性能有着显著影响。 通过自然的视角重新思考太阳能电池设计 为了应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面临的挑战,科大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的副教授、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周圆圆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联同来自美国及瑞士顶尖学府的研究伙伴,提出了借鉴生物系统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分层功能结构(例如叶子的结构)可以启发高效、低成本、韧性强且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太阳能技术的发展。 多尺度生物启发策略 他们的综合策略涵盖多个层面:
香港科大两教授荣膺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和研究学者
新闻
研究及科技, 研究, 人工智能, 化学, 空气
香港科大两教授荣膺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和研究学者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郁建珍教授及吉岩教授分别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5/26年度「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研究学者计划」嘉许,他们的研究项目分别涵盖大气分析化学及人工智能(AI)驱动下的金融市场不完全竞争,合共取得逾1,360万港元的研究经费。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赞扬两位获奖者时表示:「本年度的研究项目聚焦于探讨应对全球重大挑战的议题,如:空气污染物的量化方案及AI驱动的市场操控,充分体现科大矢志开展具深远影响力研究的决心。在研资局一直以来的支持下,我们的教研团队既能深化其学术研究的贡献,亦可培育新一代研究人才。我们期盼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将孕育突破性的成果,为社会带来深远裨益。」 科大两位获奖者包括: 高级研究学者:郁建珍教授 — 为洁净空气解码大气气溶胶 量化大气气溶胶中碳、氮和硫的不同化学形态,对识别汙染源头、追踪这些粒子的变化,以及评估它们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郁建珍教授的项目采用先进的质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分析,以开发一个综合且多层次的化学形态分析框架,为了解气溶胶的化学成分的全貌带来前所未有的洞见。此研究旨在揭示过去未被发现的分子种类,有助于准确预测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帮助制定有效的缓解策略。 作为一位首屈一指的大气化学家,郁建珍教授在科大服务逾25载,现担任化学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兼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讲座教授,专注于分析空气中的有机化合物、研究气溶胶特性及模拟大气反应。她的实验室为环境保护署PM2.5(微细悬浮粒子)的监测网络提供重要的化学分析支援。她近日更获得研资局2025/26年度主题研究计划资助5,329万港元,协助促进大湾区包括香港的空气质素提升,长远促进公众健康及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