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故事
智慧飞翔:科大数码双生开创空域新维度
对大多人来说,平凡之路才是安全之道,而未取之路则属于勇于探索的开拓者。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学者正是如此,他们不断突破界限,志在苍穹,还将创新目光投向无垠的天空。
在科大低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以崭新思维全力革新城市空域发展,积极响应香港特区政府推动低空经济的政策。现时,他们正运用突破性的数码双生技术,打造能复制实体世界的虚拟模型,为无人机管理、空域管制及基建监察带来革命性转变。
这项使命由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郑展鹏教授带领,致力释放低空经济的无限潜力。
数码双子图:无人机管理的全新时代
所谓「数码双子图」,是与现实世界实时同步的虚拟镜像模型,利用感应装置和物联网设备收集到的数据不断更新。应用于无人机领域后,便能建立出高度互动的三维空域或基建地图,让导航及协调更趋精准。
郑教授解释:「数码双子图能实现与无人机操作同步,在复杂空域中安全导航,犹如智慧化的无人机航空交通管制。透过这个平台,我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可视化呈现无人机、空域及基建,进行模拟和精密管理。」
图为数码双生子图原型平台,有望推动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年度音乐剧圆满落幕 以拼字魅力激励人心
全美拼字比赛「Spelling Bee」的发展源远流长,经过约两个世纪的演变,这项传统已由起初用以提升民众的认字能力,成为今日风靡全国的友谊竞赛。一众拼字选手需要牢记数以千计的词汇,互相较量,场面引人入胜。
今年,这项拼字比赛登上了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逸夫演艺中心的舞台——说的正是其年度音乐剧《The 25th Annual Putnam County Spelling Bee》。这出音乐喜剧上演期间,吸引逾1,800名观众到场「观赛」,各参赛者的演出令人忍俊不禁,让音乐厅洋溢着欢声笑语。
是次音乐剧由科大人文学部敏迪贝蒂女士(Mandy PETTY)和艾乐册博士(Dr. Isaac DROSCHA)联合执导,内容讲述六位性格趣怪的中学生为争夺拼字比赛冠军,施展浑身解数;不过,这群学生在塑造其独特个性之际,亦周旋于成长路上的种种挣扎,就如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不同挑战,引起观众共鸣。
「每人都拥有站在镁光灯下的机会」
演员阵容映照出大学的多元社群,既融入表演艺术界专业人士,亦见不同科大成员的身影,包括教职员、学生和校友等,体现大学致力推广艺术与人文教育,创造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科大音乐剧一直广受好评,今年的演出更是将专业水平推向新高。敏迪指出:「剧中每个角色都有其独唱环节,意味着每位演员并非只用来衬托背景,而是每人都拥有站在镁光灯下的机会。」
科大研究生 Miles Lanver LLANETA 是云云演出者之一,负责饰演拼字比赛参赛者 Chip TOLENTINO。回想过去多月由排练直至公演,他努力平衡自己对表演艺术的热忱与其学术研究工作,从这段难忘且振奋的历程中获益良多。
「我的角色是一名童军兼运动员,可谓样样皆精。我觉得我们的共通点在于我也一直努力去实现很多目标,包括离开远在菲律宾的家乡,来到科大攻读硕士课程。」Miles说道:「我的人生就是不断挑战极限,当知道这部音乐剧招募演员时,我就立即把握这大好机会,好好投入演出之中。」

香港科大故事
向忠诚致敬:158位科大长期服务者的岁月见证
忠诚,是在默默奉献中淬炼而成的美德。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长期服务奖旨在向这份精神致敬。今年共有158位服务满20年或以上的同仁获奖,科大更首次颁发35年服务奖,表彰在大学创校前已加入、至今奉献了35个寒暑的元勋。他们的故事彰显了科大社群深厚的承诺与归属感,为科大今天的成就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让我们一同认识其中三位杰出的长期服务奖得主。
默默的脊梁
黄启邦
• 学务长办公室支持助理
• 服务35载
回溯科大的发展历程,鲜有人比黄启邦的足迹更早烙印于此。现任学务长办公室支持助理的他,18岁便加入科大,亲历科大的创校过程,并见证了无数重大里程碑。
「在大学早期筹备阶段,我曾在中环和尖沙咀的临时办公室工作。」启邦回想当年,大学奠基仪式的现场盛况至今仍历历在目。科大正式开校以来,他便扎根清水湾校园,主要于学生事务处任职。

香港科大故事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 Sustainable Is Attainable(只供英文版本)
As a pioneering electrochemist and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Prof. SHAO Minhua is accelerating the clean energy transition and seeking to fast forward top faculty and young talents in making their own contribution to a resource-friendly world.

香港科大故事
跨越鸿沟:构建全球健康公平新格局
当全球仍忙于应对新冠疫情的余波,健康不平等的现象持续加剧,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亦未见缓解,揭示了全球医疗体系的短板。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在2025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上倡言:「然而,这些严峻挑战的背后,蕴藏着前所未有的合作和创新机遇。」作为主题演讲嘉宾,她指出大学能够在构建更公平及可持续的医疗体系进程中发挥应有的角色。
叶如玉校长强调,大学并不仅是学术机构,更在全球科技前沿地位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具备独特优势——既是连结全球的桥梁和中立平台,也是驱动创新的强劲引擎,能跨越学科、产业和国界之间的隔阂,促进合作共赢。」
三策并进 共筑康衢
叶校长进一步阐述,大学可通过三大相互关联的途径推动医疗体系变革。首先,她指出本港急需融合科技与创业思维、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推动医疗创新。世界各地大学已洞悉此趋势,积极将人工智能及数码健康纳入课程中。叶校长解释说:「这种跨领域培训可让学生研发出遥距医疗平台、预防诊断工具等创新方案,提升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尤其能惠及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
其次,大学是推动前沿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重要平台。叶校长指出︰「大学提供空间让我们不断验证和完善大胆的构思。」以科大孵化的初创企业为例,它们致力研发对准社会需要的创新技术,例如PanopticAI这款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结合先进人工智能及信号处理技术,并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认证。

香港科大故事
From Indonesia to Hong Kong, Young Engineer Finds Her Calling(只供英文版本)
Compassionate and altruistic, one energetic Indonesian HKUST BEng graduate is using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she obtained at university to help change the world for the better.
Sustainability is more than a buzz phrase for Cindy Aiko Filbert TANAKA (BEng in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ho is rapidly building a career with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business consultancies.

香港科大故事
Engineer Who Made Hong Kong Home is Innovating Healthcare Technology(只供英文版本)
Pursuing undergraduate studies in Hong Kong 15 years ago marked the start of a highly rewarding journey for Malaysian native Dr. Nick CHIN Jing-Wei. He not only realized his dream of establishing a technology start-up, but also set up his own family here.

香港科大故事
HKUST Community Benefits from Award-Winning AIoT Project to Estimate Queue Status and Occupancy(只供英文版本)
HKUST’s Engineering Commons, opened in 2013, has been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s “family room” that enhances interaction of the engineering community and enables the display of top-notch research of its faculty members. Located at a key intersection of the campus, the Engineering Commons was renovated in 2024 after being used for more than a decade. As the Commons officially reopened in October 2024, it features an array of new research applications that are most relevant to campus life, including AIoT sensing research led by Prof. Gary CHAN Shueng-Han of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