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校園化身創新實驗室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可持續性, 可持續智慧校園, 可持續發展
香港科大校園化身創新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生活實驗室』)選出新一輪共八個可持續發展項目,內容涵蓋提升能源效益、優化可再生能源系統、水資源管理、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態系統及預測性維修策略等範疇,並即將於校園展開測試。計劃旨在讓學生及教研人員研發的項目在投入實際應用之前,先在校園驗證他們的原型與創新構想。 這八個由不同學系與部門教職員主導的項目,共獲大學撥款逾330萬港元,並將於今年稍後時間,陸續於校園各處推出試行。『生活實驗室』把清水灣校園打造成創新方案的實驗基地,匯聚教研人員、學生及校友的力量,加速可持續發展研究,並於校園轉化他們的研究成果,以支持科大對「2028可持續發展挑戰」及「2045淨零排放行動計劃」的承諾,並為世界帶來實質性影響。所有入選項目均經過由業界領袖和校園運營的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嚴格評審。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多年來,科大『生活實驗室』的團隊不斷提出創新意念,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尋求解決方案。本年度入選的項目涵蓋生物多樣性以至智能機械人等多個不同範疇,覆蓋面廣,在項目多樣性方面樹立新標杆,同時能針對社會上各個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切實回應香港日益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我們期望能扶助這些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為社會帶來龐大的影響力,並進一步把應用層面拓展至香港以至其他地區。」 
香港科技大學新興市場研究所、安永、黃金時代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醫療健康科技, 健康, 研究及科技, 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新興市場研究所、安永、黃金時代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新興市場研究所、安永1及黃金時代基金會聯合公布,三方已釐定合作框架並正式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銀髮智齡生態圈」計劃,攜手推動區內銀髮智齡產業發展。簽署儀式於「中銀人壽第十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期間舉行,三方代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太平紳士見證下簽署合作備忘錄。  「銀髮經濟」正迅速成為推動區域經濟轉型與創新的增長動力,大灣區蘊藏龐大銀髮市場潛力。是次合作備忘錄將聚焦四大合作方向,包括戰略規劃、賦能銀髮族、跨界攜手協同並進及領航未來創新實踐,目標是提升他們的理財能力與科技素養、釋放銀髮生產力,並促進醫療、科技、社會創新解決方案等,建立銀髮共融社會,帶動銀髮智齡產業創新。  安永香港及澳門區主管合夥人李舜兒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銀髮經濟蓬勃興起,區內養老產業迎來轉型與跨境養老融合等創新發展。要讓大灣區充分體現銀髮智齡市場的龐大潛力,促進醫療、科技與金融跨界協同是箇中關鍵。配合政府促進銀髮經濟的政策方向,我們很榮幸能匯聚產學研的力量,共同為構建銀髮智齡生態圈而努力。我們將發揮整合資源網絡的優勢,貢獻專業知識與策略,開創養老產業新賽道,積極擁抱銀髮經濟新機遇。」 
香港科大、晶苑國際、HKRITA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先進材料, 科技及先進材料, 物料, 人工智能
香港科大、晶苑國際、HKRITA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全球服裝製造商晶苑國際集團(晶苑國際)及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先進人工智能(AI)技術融入紡織生產流程,通過開發紡織行業垂直領域大模型Textile-GPT,推動智能設計、生產優化、供應鏈管理、質量檢測及智能穿戴等範疇的發展。三方更將攜手成立紡織AI創新中心,並推動人工智能即服務(AIaaS)及培養「AI+紡織」複合型人才,加強全球紡織業的AI應用,透過創新科技助力紡織業升級轉型,實現智能製造,進一步加強香港新質生產力之發展,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從紡織樞紐到工業AI創新實踐 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模型智能體(AI Agents)已成為推動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是次科大、晶苑國際及HKRITA三方合作,將匯聚產業、學界及研發優勢,驅動產業升級轉型,協助價值1.5萬億美元的全球紡織業提升工業自動化與環保效益。相關合作框架協議將涵蓋以下三大合作範疇:
香港科大研發SmartCare智能醫療平台 推廣以病人為本的診療體驗
新聞
醫學研究, 研究, 研究及科技, 計算機科學
香港科大研發SmartCare智能醫療平台 推廣以病人為本的診療體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於校園醫療中心推出由科大科研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醫療平台 - SmartCare系統,旨在革新醫療服務流程,提升從分流至就診全流程的患者體驗。這項先導計劃為期六個月,冀為超過1.5萬名學生及教職員等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SmartCare由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暨Smart Lab主任陳浩教授研發,此系統建基於早前由科大研發、全球最大型的醫學界多模態語言模型MedDr 發展而成,以簡化臨床治理流程、改善醫患溝通及支援醫學教育為三大核心目標。系統具備多語音實時轉換功能,並能自動生成醫療紀錄,更能將整個病人的診症流程,包括診前、診中及診後跟進的資料整合至同一平台,有望減輕醫護人員的行政負擔,讓醫生更專注於照顧病人。系統更設有「虛擬患者」的功能,可提供模擬診症諮詢和即時AI反饋,日後有望可應用至醫學教育,這項模塊正在申請專利。 作為一站式的AI醫療平台,SmartCare的重點功能涵蓋:
香港科大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攜手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合夥, 醫學研究, 醫學教育
香港科大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攜手 共建「醫工交叉聯合創新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攜手設立「醫工交叉聯合創新中心」,今日正式於科大校園揭牌,標誌着雙方在醫工結合領域邁向全新里程。此次合作聚焦超聲波、病理及放射等核心項目,通過人工智能(AI)與醫療影像的深度融合,推動醫學科技創新,為全球醫療進步注入新動力。 揭牌儀式由武漢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教授、黨委副書記汪宏波教授等一行人親臨科大校園出席,與會的科大代表則包括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工學院副院長(研究及研究生教務)鍾志成教授等。一眾嘉賓更參訪科大馮諾依曼研究院,並與科大的學者交流,商討中心的發展計劃,並就創新項目基金及醫學生與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入討論。 根據協議,聯合創新中心將以醫工交叉為核心,聚焦AI賦能醫療技術研發,並通過學術互訪、師資培訓、聯合申報項目及成果轉化等方式深化合作。通過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雙方將致力於在放射、超聲波及病理領域方面,加快推動多模態醫療大模型的研發,推動智能診斷系統、精準診療及智能醫療裝備的創新。 鄭光廷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是推動醫療創新的的重要力量,而醫學與工程學、數據科學等前沿學科的深度融合,為疾病預防、診斷、監測,照護及治療開闢全新的發展方向。科大在數據融合、創新算法及超算基建方面具有領先優勢,與武漢協和醫院豐富的臨床資源相結合,將加速AI醫療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此次合作不僅彰顯跨學科跨地域協作的巨大潛力,更將推動智能診斷、精準醫療等前沿應用成果轉化落地,為全球醫療健康貢獻創新解決方案。」 
HKUST Trio Competes in World University Games for Table Tennis and Taekwondo (Chinese Version only)
新聞
學生比賽, 體育, 學生發展及聯繫, 獎項及排名
科大三健兒出戰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競逐乒乓球和跆拳道賽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年共有三名學生運動員,將代表香港特區出征德國萊茵-魯爾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世大運),其中兩位是乒乓球港隊女將﹕工商管理學院的吳詠琳同學和江芷林同學,而理學院的陳建鋒同學則將出戰跆拳道項目,矢志為港爭光。 乒壇雙姝攜手出征 工商管理學院四年級學生吳詠琳(Pedrey NG Wing-Lam)是香港乒乓球隊主力隊員,現世界女雙排名第11位。這位實力派女將去年12月在成都舉行的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盃中勇奪銅牌。這次世大運,她將參加女子單打、雙打、混雙及團體賽四個項目,力爭佳績。 同樣來自商學院的一年級新生江芷林(Gilliam KONG Tsz-Lam)是香港乒乓球壇的「明日之星」。她在2025年國際乒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總決賽中與搭檔挺進女雙16強,展現實力。今年她將首次亮相世大運舞台,出戰女子單打、雙打及團體賽三個項目。 跆拳道健兒蓄勢待發 理學院三年級學生陳建鋒(Jacky CHAN Kin-Fung),將代表香港出戰男子54公斤級跆拳道賽事。自去年起,陳同學多次代表香港參加國際賽事,並積極備戰本屆世大運,決心在這個國際舞台上再創佳績。 今屆世大運將於7月16日至27日舉行,集合來自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選手。75名港隊大學生運動員健兒,將參與競逐10個賽事項目。  
科大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新聞
研究及科技, 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 社區, 研究
科大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正式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此項目具有革新意義,旨在加速氣候韌性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研究,及提供創新的政策方案。中心在潘樂陶慈善基金創辦人潘樂陶博士工程師的慷慨捐助下成立,匯聚科大於氣候科學、先進模擬系統、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專才,為全球政府、產業界與社會提供可拓展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案。 來自歐洲、美國、韓國和中國內地等頂尖學府的知名學者,以及政府與學術界領袖均雲集於研究中心的成立典禮上。開幕儀式更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潘樂陶博士及工程師,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以及研究中心主任陸萌茜教授一同主禮。 以科研驅動實質變革 研究中心致力推動跨領域合作,並提供以科技為本的解決方案,增強社會抵禦氣候威脅的能力。該中心的核心使命是結合前沿科學研究與政策及產業需求,強化世界各地社群應對氣候轉變的影響及降低氣候轉變帶來的風險。 初步重點研究領域:
機械人結合人工智能	窺探智慧醫療新時代
Stories
機械人學, 人工智能, 醫療健康科技, 環球健康科技,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機械人結合人工智能 窺探智慧醫療新時代
全球醫療保健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日益增加等問題,為醫療體系帶來沉重壓力。因此,醫學界對先進醫療科技的需求愈趨殷切,當中以入侵性較低、更精準的手術器材備受渴求,在全球掀起研發微型醫療機械人的熱潮,以輔助醫生更精準、有效地為病人提供治療。 有見及此,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的申亞京教授帶領其團隊,踏上醫療科技創新之路。申教授的團隊透過結合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技術,研發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醫療器械,分別用於診療監測、手術輔助及術後復康,是開展智慧醫療新世代的嶄新成果。 短小精悍—全球最細多功能手術機械人 微創手術往往需要處理人體內難以觸及的位置,為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手術的精準度尤為重要。研究團隊針對此需求而研發出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械人,其直徑只有0.95毫米,體積較現有同類機械人小60%。 別看它身形迷你,這位微型「外科醫生」集拍攝與精準導航功能於一身,能穿梭於人體內細小而狹窄的管道,例如支氣管和輸卵管,可協助醫療人員在人體內抽取組織樣本、傳送藥物及進行激光熱療手術,無論在診斷或治療等用途上,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手術助理。 智慧小幫「手」 人類雙手的神經分布密集,觸覺靈敏,但身體一旦出現腦中風等健康問題,可能會導致手部功能喪失、麻痺或刺痛等。若能及早發現和準確地診斷這些病症的嚴重程度,可顯著減低它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的困擾。然而,傳統的手部功能評估主要依賴醫生的觀察,診斷結果可能因醫生而異。 為應對此問題,研究團隊從一種名為「螺旋蘆薈」的植物獲得靈感,研發出圓錐狀的AI驅動裝置「PhyTac」。此裝置設有多達368個感應單元,患者只需手握裝置並發力,系統便能即時顯示手部的發力分布,讓醫生更輕易評估病人的康復進度。 遊戲化呼氣測試 新冠疫情過後,市民對定期肺部檢查的需求上升,研究團隊因而研發出一款直徑僅8厘米、重約78克的家用肺部功能檢測儀。這部儀器特別加入了遊戲元素:使用者在家進行呼氣測試和訓練時,需調節吹氣力度,以控制遊戲中的飛鳥避過障礙,為過程增添趣味;同時,醫生可遙距接收儀器收集的肺部功能數據,方便監測病人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