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學者戴希教授問鼎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2025未來科學大獎
新聞
香港科大學者戴希教授問鼎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2025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今日揭曉2025年度獲獎名單。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兼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榮獲2025「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以表彰其於凝聚態物理學及拓撲材料領域的開創性貢獻。 「未來科學大獎」於2016年成立,是中國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共同發起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美譽。大獎設有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以表揚於這些領域具優秀表現、以及對大中華區有卓越科研貢獻的科學家。單項獎金高達一百萬美元。 戴希教授以量子材料理論研究聞名國際,2010年他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方忠教授一起,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可以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三年後,這一預言被另一位未來科學大獎得主——薛其坤教授領導的實驗團隊成功實現,是科學界第一次發現這一重要的物理效應。戴希教授及團隊在2015年首度在固體材料中發現外爾費米子,引起物理學界轟動,並被權威期刊《物理評論》評為創刊125年來49項最具開創性研究之一,屬當中唯一來自中國的工作。2024年,其主力參與的拓樸電子態研究更奪得中國自然科學最高榮譽「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以及「陳嘉庚科學獎數理科學獎」。戴教授與其研究夥伴 ——方忠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丁洪教授,亦一同榮膺是次「未來科學大獎」殊榮。 發揮香港科研力量  開拓基礎研究疆界 戴教授對獲獎表示欣喜:「我由衷感謝評價委員會對我、以及多年來與我並肩作戰的研究團隊成員工作的認可。這份榮譽,是對我們整個團隊不懈努力的最佳回報。我們長期致力從第一原理的角度剖析問題,透過研究實際的材料體系探索事物的本質, 以促進物理理論的學術研究與實驗科學的融合。此次獲獎不但大力推動了拓樸物態研究的發展,更讓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躋身國際最前沿。未來,我期望能繼續發揮香港於學術研究的獨特優勢,爲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力量。」
香港科技大學新興市場研究所、安永、黃金時代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醫療健康科技, 健康, 研究及科技, 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新興市場研究所、安永、黃金時代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新興市場研究所、安永1及黃金時代基金會聯合公布,三方已釐定合作框架並正式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銀髮智齡生態圈」計劃,攜手推動區內銀髮智齡產業發展。簽署儀式於「中銀人壽第十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期間舉行,三方代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太平紳士見證下簽署合作備忘錄。  「銀髮經濟」正迅速成為推動區域經濟轉型與創新的增長動力,大灣區蘊藏龐大銀髮市場潛力。是次合作備忘錄將聚焦四大合作方向,包括戰略規劃、賦能銀髮族、跨界攜手協同並進及領航未來創新實踐,目標是提升他們的理財能力與科技素養、釋放銀髮生產力,並促進醫療、科技、社會創新解決方案等,建立銀髮共融社會,帶動銀髮智齡產業創新。  安永香港及澳門區主管合夥人李舜兒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銀髮經濟蓬勃興起,區內養老產業迎來轉型與跨境養老融合等創新發展。要讓大灣區充分體現銀髮智齡市場的龐大潛力,促進醫療、科技與金融跨界協同是箇中關鍵。配合政府促進銀髮經濟的政策方向,我們很榮幸能匯聚產學研的力量,共同為構建銀髮智齡生態圈而努力。我們將發揮整合資源網絡的優勢,貢獻專業知識與策略,開創養老產業新賽道,積極擁抱銀髮經濟新機遇。」 
香港科大、晶苑國際、HKRITA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先進材料, 科技及先進材料, 物料, 人工智能
香港科大、晶苑國際、HKRITA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全球服裝製造商晶苑國際集團(晶苑國際)及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先進人工智能(AI)技術融入紡織生產流程,通過開發紡織行業垂直領域大模型Textile-GPT,推動智能設計、生產優化、供應鏈管理、質量檢測及智能穿戴等範疇的發展。三方更將攜手成立紡織AI創新中心,並推動人工智能即服務(AIaaS)及培養「AI+紡織」複合型人才,加強全球紡織業的AI應用,透過創新科技助力紡織業升級轉型,實現智能製造,進一步加強香港新質生產力之發展,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從紡織樞紐到工業AI創新實踐 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模型智能體(AI Agents)已成為推動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是次科大、晶苑國際及HKRITA三方合作,將匯聚產業、學界及研發優勢,驅動產業升級轉型,協助價值1.5萬億美元的全球紡織業提升工業自動化與環保效益。相關合作框架協議將涵蓋以下三大合作範疇:
靜音飛行:香港科大引領無人機實現低噪安全新未來
Stories
研究, 科技, 研究及科技, 創新,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靜音飛行:香港科大引領無人機實現低噪安全新未來
無人機和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正掀起科技熱潮,物流配送與緊急醫療救援將更為快捷,並為空中公共服務帶來更高效率,前景無限。然而,隨着這些新興技術迅速發展,仍需跨越兩大挑戰:噪音污染和公眾安全。無人機與eVTOL在低空操作時不僅會產生噪音,在微氣象及建築風場環境中更要面對飛行安全的考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太古航天工程學教授張欣教授和周朋教授正領導研究團隊致力解決這些難題,他們將最尖端的航空航天工程研究與實際解決方案結合,推動無人機和eVTOL和諧地融入城市生活。 張教授說︰「無人機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正視和解決噪音與飛行安全的問題,才能贏得公眾信任。我們的目標是讓無人機真正『入屋』,成為都市生活的好幫手。」 噪音及安全為關鍵挑戰 無人機與eVTOL雖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低空飛行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它們產生的聲響可能為公眾帶來滋擾,當某地方的無人機飛行量增加一倍,噪音水平將會提高約三分貝,足以影響居民的生活質素。 另一個關鍵考量是安全因素,無人機穿梭於高樓林立的城市,需要面對難以預測的陣風及湍流,這些因素不僅增加飛行的不穩定性,更會擴大噪音排放。 周教授指出︰「城市環境複雜多變,風險更高,公眾期望我們能做到萬無一失。」 此外,目前針對無人機噪音與安全的領域仍面對多重挑戰,包括相關的指引、法規和認證標準仍相當缺乏。有見及此,科大團隊正以創新研究和解決方案填補這些缺口。
2025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正式遴選結果
新聞
本科生
2025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正式遴選結果
香港科大研發SmartCare智能醫療平台 推廣以病人為本的診療體驗
新聞
醫學研究, 研究, 研究及科技, 計算機科學
香港科大研發SmartCare智能醫療平台 推廣以病人為本的診療體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於校園醫療中心推出由科大科研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醫療平台 - SmartCare系統,旨在革新醫療服務流程,提升從分流至就診全流程的患者體驗。這項先導計劃為期六個月,冀為超過1.5萬名學生及教職員等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SmartCare由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暨Smart Lab主任陳浩教授研發,此系統建基於早前由科大研發、全球最大型的醫學界多模態語言模型MedDr 發展而成,以簡化臨床治理流程、改善醫患溝通及支援醫學教育為三大核心目標。系統具備多語音實時轉換功能,並能自動生成醫療紀錄,更能將整個病人的診症流程,包括診前、診中及診後跟進的資料整合至同一平台,有望減輕醫護人員的行政負擔,讓醫生更專注於照顧病人。系統更設有「虛擬患者」的功能,可提供模擬診症諮詢和即時AI反饋,日後有望可應用至醫學教育,這項模塊正在申請專利。 作為一站式的AI醫療平台,SmartCare的重點功能涵蓋:
香港科大團隊於鋰離子電池回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促進關鍵金屬回收與減碳轉型
新聞
香港科大團隊於鋰離子電池回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促進關鍵金屬回收與減碳轉型
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產品、電動車及可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其高效回收對於資源循環再用及減碳至關重要。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曾超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一種原子級的新機制,闡明阻礙鋰離子電池高效回收的關鍵因素。這項突破不僅挑戰長久以來的假設,亦為更潔淨、高效的鋰離子電池金屬回收技術奠定科學基礎。 透過先進表徵技術與第一性原理模擬,研究團隊發現,在鋰離子電池回收過程中,機械拆解階段所產生的鋁雜質會滲入鎳–鈷–錳陰極材料晶體,誘發其內部化學結構重組。此過程會形成超穩定的鋁–氧鍵,將具價值的金屬元素——鎳、鈷、錳——密緊束縛於陰極晶體,抑制這它們的可溶性,從而導致在回收過程,尤其是在常用於水冶金技術的酸性溶劑中,這些金屬難以有效釋出與提取。 被忽略的雜質、潛藏的影響力:鋁成為回收障礙的關鍵機理因子 過去數十年,鋁一直被視為報廢鋰離子電池中的操作性雜質,從未受到重視;然而,科大團隊的研究顯示,鋁實際上是導致回收效率下降的重要機理性干擾源。在電池回收的機械拆解過程中,鋁箔殘留物會因摩擦接觸而滲入鎳–鈷–錳陰極晶體。它們表面看似微不足道,卻實際上改變了陰極晶體的內部結構。 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技術與密度泛函理論模擬證實,鋁原子會選擇性地取代晶格中的鈷元素,形成高度穩定的鋁–氧鍵,這些鍵固定了晶格中的氧,使鎳、鈷、錳這些具價值金屬在後續浸出過程中難以釋出,進一步降低回收效率。 曾教授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即使是極微量的鋁污染,也足以顯著改變鎳、鈷、錳材料於回收體系中的表現。這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從電池到電池』的回收鏈中,應如何有效地管理雜質的傳輸機制。」
香港科大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攜手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合夥, 醫學研究, 醫學教育
香港科大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攜手 共建「醫工交叉聯合創新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攜手設立「醫工交叉聯合創新中心」,今日正式於科大校園揭牌,標誌着雙方在醫工結合領域邁向全新里程。此次合作聚焦超聲波、病理及放射等核心項目,通過人工智能(AI)與醫療影像的深度融合,推動醫學科技創新,為全球醫療進步注入新動力。 揭牌儀式由武漢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教授、黨委副書記汪宏波教授等一行人親臨科大校園出席,與會的科大代表則包括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工學院副院長(研究及研究生教務)鍾志成教授等。一眾嘉賓更參訪科大馮諾依曼研究院,並與科大的學者交流,商討中心的發展計劃,並就創新項目基金及醫學生與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入討論。 根據協議,聯合創新中心將以醫工交叉為核心,聚焦AI賦能醫療技術研發,並通過學術互訪、師資培訓、聯合申報項目及成果轉化等方式深化合作。通過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雙方將致力於在放射、超聲波及病理領域方面,加快推動多模態醫療大模型的研發,推動智能診斷系統、精準診療及智能醫療裝備的創新。 鄭光廷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是推動醫療創新的的重要力量,而醫學與工程學、數據科學等前沿學科的深度融合,為疾病預防、診斷、監測,照護及治療開闢全新的發展方向。科大在數據融合、創新算法及超算基建方面具有領先優勢,與武漢協和醫院豐富的臨床資源相結合,將加速AI醫療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此次合作不僅彰顯跨學科跨地域協作的巨大潛力,更將推動智能診斷、精準醫療等前沿應用成果轉化落地,為全球醫療健康貢獻創新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