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Stories
活出真我的強大力量
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Rhea LIEM的事業在波折中茁壯成長,面對家庭與社會的雙重考驗,她年紀輕輕就需要在事業上作出果斷抉擇。Liem教授最近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頒發2021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新晉教學人員組),她說:「我的人生一度翻天覆地,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Liem教授生於印尼雅加達,父親在她16歲那年病重,家庭陷入困境。父母被迫結束生意,一家人無奈地告別舒適的中產生活。「家境有變,又遇上環球金融危機,令我不得不認真思考前路和事業。選科要同時兼顧能力和興趣,確保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勤奮用功加上博學審問,讓她取得獎學金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攻讀機械及生產工程學,當時她沒為意這門學科並非女生的熱門選擇。「機械工程師是我的第一份工作。雖然這行業以男性居多,但無論在大學或家裡,從沒有人質疑我的選擇。爸媽有三女一子,但一視同仁,從沒說女孩子不應學習工程。我們童年時,爸爸常親自教我們科學知識。」大學畢業後,她在新加坡任職工程師,三年後負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碩士,期間發掘了自己對航空航天工程的興趣,人生方向自此改變。

Stories
專家系列:探索最暗黑之謎
六十年前,人類首度踏足太空,震撼世界;多年來,數以百計的太空探索任務不斷出現,人類得以對宇宙加深認識和瞭解。在科學家希望解開的芸芸太空疑團中,黑洞為最撲朔迷離、引人入勝的天文現象,我們對它的認識十分有限。經過數十年努力,科學家終於在2019年首次攝得黑洞真貌,本年初再下一城,得到一張影像更細緻的照片,為黑洞研究寫下重要里程碑。這些劃時代的影像證明了在距離地球約5,400萬光年的M87星系中心,存在一個相等於65億個太陽的超大質量黑洞。
王一教授也在研究蟲洞,理論上蟲洞能連接宇宙的星系,他希望能證實蟲洞是否符合自然法則。
愛因斯坦理論又贏了數年前,天文學家對黑洞的看法跟現在截然不同。科大物理學系副教授王一指出:「假如你問當時的天文學家,是否可能存在質量相等於太陽100倍的黑洞,他們會告訴你這並不存在。可是,我們現正切切實實的發現了它!」

Stories
張雲飛:沉着破浪的無人船領航人
雲洲智能的始創人及董事長娓娓道出他如何把個人興趣轉化成專門製造无人船艇的初創獨角獸。新發明為世界帶來進步,輝煌成績的背後,是由研發到市場認受一路走來的探索之路。作為無人船行業龍頭的張雲飛﹐十年前沒有預計過自己的興趣能發展成今天的獨角獸企業,張雲飛的創業歷程值得有志投身初創的年輕人借鑒。張雲飛自小熱愛船艇,還是小學生的他,在父親的指導下有模有樣地做起了航模。在深圳實驗中學就讀時,加入了學校的航模隊、科技組,課餘跟同學一起做模型、參加科技作品大賽。對發明的熱愛一直延續到大學,四年後,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香港科技大學成為同窗,決心要做比航模更先進的東西。在共同的目標、不同思維的碰撞下,第一艘無人船從清水灣起航了。這艘無人船是拿航模改造的,裝上感測器,搭載上儀器設備,就能測試水質相關的參數。「當時我們只是單純地想學以致用,嘗試用無人船艇檢測水質參數,沒想太多太遠。 」後來他與團隊參加多項創新創業比賽,屢次獲獎,無人船的概念與技術得到認同,也令張雲飛和團隊逐漸對產品性能、市場定位、市場需求等概念多了認識,對創業多了想法。不過他們意識到,按照自己意願開發出的功能,只局限於比賽的舞台,規模也受限制,未必符合市場需要。「十多年前市場上根本沒有無人船這方面的資訊,更枉說需求,沒有直接用戶,沒有供應鏈、產業鏈,一切都空白。」團隊認為當刻不應急於創業,先做好開發市場方面的研究,產品要成功必先要有人問津。2009年,張雲飛團隊先後前往十多個省市地區,包括雲南、四川、廣西、江蘇、浙江、湖南、北京等,專門針對海水污染特別嚴重的地方,研究將無人船應用於水質監測和海洋清理,探索這方面的市場商機。團隊積極聯絡當地的環保部門,更設法拜訪環保和水利方面的領導和專家,從需求、功能、市場容量等多個維度去研究,歷時一年的探索最終得出結論:有市場,可以做!
2013

Stories
追隨香港科大腳步
我是內地的一名高二學生,比較了解科大開始於高一時的春節。Rocky是我哥的朋友,他小學時就加入香港戶籍,那年他回內地探親。我被他的氣質吸引了,這也難怪,我們好久沒見面了。哥哥告訴我,Rocky進了科大商學院,而科大是香港數一數二的頂尖學府,在裏面的都是像Rocky一樣聰明的學生。好,我記住了「香港科技大學」這個頗新的名詞。高一一年我們都是懵懂又不乏充實地度過,來到了升高二的交叉點,按內地的機制,我要選文科還是理科?選理科,我幾乎毫不猶豫,家人和朋友都有點驚訝,我的文科成績在級內能輕鬆排在前二十,但理科卻在七十以後。這時,我發覺腦裏浮現的是香港科技大學,原來它一直根植在我深深的夢中。我也想學科學,我也想讓生活充滿科學的色彩……之後,每個禮拜回家,我都會上網查查科大的東東,知道了她坐落在清水灣(下次去香港我也要經過那裡),縮寫是UST(我喜歡打頭的「U」字),葉玉茹教授在生物方面的成就,還有,2011年科大已經爬上了亞洲第一的位置了……現在,我已經是將要升高三的學生了,理科的成績還糾結在校內四十名左右的位置,有時我媽會埋怨:「早知以前報文科就好了,理科你不夠別人搶啊!」但我無後悔,別人說我學不好理科,我偏要試,將來我也要穿上白袍裝,找關於科學的工作。
2022

Stories
求學在科大?以創科造福社會
優秀的大學教育能讓學生把興趣提升至更高的境界,為他們的未來發展鋪設成功之路。在求學在科大?系列第三篇,兩位來自馬來西亞的科大人,分享他們如何受惠於科大的教育,逐步將學術興趣昇華至專業成就。
念高中時,張博宏 已對創業有濃厚的興趣。雖然從未修讀過任何商業科目,他仍忠於自己的志趣,選擇撰寫商業計劃書作為其十年級的個人作業。
科大是主張以好奇心推動學習的年輕大學,並提供跨學科課程,是升學的最佳選擇 — 博宏。
博宏說﹕「我的作業題目,是游說附近的購物商場開設一間西裝店,我還向商科老師請求指導。」憑著詳盡的資料蒐集和精闢的策略思維,博宏的計劃書令老師大為讚嘆。
他續說:「我一直熱衷研究如何用科技解決現實生活難題。因此,當我考慮往哪裡升讀大學時,得知科大是主張以好奇心推動學習的年輕大學,並提供跨學科課程,就知道這裡是我升學的最佳選擇。」
修業期間,博宏除了在課堂上研習科技及工商管理的跨學科知識,更獲得難能可貴的行業實習和國際交流經驗,擴濶視野。
博宏說:「我去過台灣向一家手提電腦公司的高層簡布一份商業建議書;大學二年級時,又在一家美國科技企業的上海分公司當市場推廣實習生。這些經驗讓我在求職時更佔優勢。」
博宏在大學最後一年正式展開事業第一步,獲講師推薦於一間太陽能初創公司做兼職,負責撰寫商業計劃書。他說:「當時我獲得幾間跨國企業聘請,雖然我對那些職位也很感興趣,但這間太陽能初創公司的行政總裁是科大校友,他鼓勵我專注在初創界發展。」
博宏年輕有為,年僅28歲已晉升為公司的馬來西亞董事總經理兼區域業務發展主管,成功將再生能源業務拓展至內地、台灣和馬來西亞等地,又為公司奪得國際企業的合約。此外,他還促成了馬來西亞最大型的太陽能採購協議,協助家鄕邁向2050碳中和的目標。
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年輕科大生曾靖婷 ,與博宏一樣對研發大感興趣。靖婷正在修讀生物工程學博士課程的最後一年,最近埋首將水凝膠研究發展成更有效率的藥物傳輸載體,作為商業應用。

Stories
引人入勝的數字遊戲
我從來算不上好學生,直到我發掘了真正的學習興趣。
科大工學院工程教育助理教授梁煒霆年少時熱愛電子遊戲,一直渴望投身電玩行業,從來沒想過當一位老師,更遑論贏取教學獎項。
這位2021科大「卓越核心課程教學獎」得主直言:「上大學前,我從來算不上好學生!直到我對計算機科學產生興趣才有所轉變,更在大學和研究院進修這一門專業,取得科大博士學位。轉眼間,從一位教學助理變成科大教授。」
現實不似預期
梁教授執教的得獎課程「COMP2711 計算機科學與離散數學工具」,簡單而言涉及概率、圖論和計算理論。授課初期,他沿用昔日大學恩師的教學方法,但面對比自己年輕整整10年的學生,很快便發覺不能「蕭規曹隨」。
梁教授回想說:「我當學生時,上課沒有powerpoint,沒有影片,也沒甚麼輔助教學的工具。上課時,大家只管埋頭抄筆記,甚至沒有多少時間發問!起初,我嘗試照搬從前的一套,但根本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令我知道必須改變。」
舊的一套不管用,梁教授馬上改變策略,每一課開始時向學生提出一些有趣問題,挑戰年輕人的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