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香港科大故事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教与学, 成就, 奖项, STEM教育
活出真我的强大力量
科大航空航天工程系助理教授Rhea LIEM的事业在波折中茁壮成长,面对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考验,她年纪轻轻就需要在事业上作出果断抉择。Liem教授最近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颁发2021年「教资会杰出教学奖」(新晋教学人员组),她说:「我的人生一度翻天覆地,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Liem教授生于印尼雅加达,父亲在她16岁那年病重,家庭陷入困境。父母被迫结束生意,一家人无奈地告别舒适的中产生活。「家境有变,又遇上环球金融危机,令我不得不认真思考前路和事业。选科要同时兼顾能力和兴趣,确保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勤奋用功加上博学审问,让她取得奖学金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机械及生产工程学,当时她没留意这门学科并非女生的热门选择。「机械工程师是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这行业以男性居多,但无论在大学或家里,从没有人质疑我的选择。爸妈有三女一子,但一视同仁,从没说女孩子不应学习工程。我们童年时,爸爸常亲自教我们科学知识。」大学毕业后,她在新加坡任职工程师,三年后负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硕士,期间发掘了自己对航空航天工程的兴趣,人生方向自此改变。
香港科大故事
物理学, 粒子物理学, 研究
专家系列:探索最暗黑之谜
 六十年前,人类首度踏足太空,震撼世界;多年来,数以百计的太空探索任务不断出现,人类得以对宇宙加深认识和瞭解。在科学家希望解开的芸芸太空疑团中,黑洞为最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天文现象,我们对它的认识十分有限。经过数十年努力,科学家终于在2019年首次摄得黑洞真貌,本年初再下一城,得到一张影像更细緻的照片,为黑洞研究写下重要里程碑。这些划时代的影像证明了在距离地球约5,400万光年的M87星系中心,存在一个相等于65亿个太阳的超大质量黑洞。 王一教授也在研究虫洞,理论上虫洞能连接宇宙的星系,希望能证实虫洞是否符合自然法则。 爱因斯坦理论又赢了数年前,天文学家对黑洞的看法跟现在截然不同。科大物理学系副教授王一指出:「假如你问当时的天文学家,是否可能存在质量相等于太阳100倍的黑洞,他们会告诉你这并不存在。可是,我们现正切切实实地发现了它!」
香港科大故事
粤港澳大湾区, 创业, 研究及科技
张云飞:沉着破浪的无人船领航人
云洲智能的始创人及董事长娓娓道出他如何把个人兴趣转化成专门制造无人船艇的初创独角兽。新发明为世界带来进步,辉煌成绩的背后,是由研发到市场认受一路走来的探索之路。作为无人船行业龙头的张云飞﹐十年前没有预计过自己的兴趣能发展成今天的独角兽企业,张云飞的创业历程值得有志投身初创的年轻人借鉴。张云飞自小热爱船艇,还是小学生的他,在父亲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地做起了航模。在深圳实验中学就读时,加入了学校的航模队、科技组,课余跟同学一起做模型、参加科技作品大赛。对发明的热爱一直延续到大学,四年后,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香港科技大学成为同窗,决心要做比航模更先进的东西。在共同的目标、不同思维的碰撞下,第一艘无人船从清水湾起航了。这艘无人船是拿航模改造的,装上感测器,搭载上仪器设备,就能测试水质相关的参数。「当时我们只是单纯地想学以致用,尝试用无人船艇检测水质参数,没想太多太远。 」后来他与团队参加多项创新创业比赛,屡次获奖,无人船的概念与技术得到认同,也令张云飞和团队逐渐对产品性能、市场定位、市场需求等概念多了认识,对创业多了想法。不过他们意识到,按照自己意愿开发出的功能,只局限于比赛的舞台,规模也受限制,未必符合市场需要。「十多年前市场上根本没有无人船这方面的资讯,更枉说需求,没有直接用户,没有供应链、产业链,一切都空白。」团队认为当刻不应急于创业,先做好开发市场方面的研究,产品要成功必先要有人问津。2009年,张云飞团队先后前往十多个省市地区,包括云南、四川、广西、江苏、浙江、湖南、北京等,专门针对海水污染特别严重的地方,研究将无人船应用于水质监测和海洋清理,探索这方面的市场商机。团队积极联络当地的环保部门,更设法拜访环保和水利方面的领导和专家,从需求、功能、市场容量等多个维度去研究,历时一年的探索最终得出结论:有市场,可以做!

2013

香港科大故事
学生发展及联系, 学生发展
追随香港科大脚步
我是内地的一名高二学生,比较了解科大开始于高一时的春节。Rocky是我哥的朋友,他小学时就加入香港户籍,那年他回内地探亲。我被他的气质吸引了,这也难怪,我们好久没见面了。哥哥告诉我,Rocky进了科大商学院,而科大是香港数一数二的顶尖学府,在裏面的都是像Rocky一样聪明的学生。好,我记住了「香港科技大学」这个颇新的名词。高一一年我们都是懵懂又不乏充实地度过,来到了升高二的交叉点,按内地的机制,我要选文科还是理科?选理科,我几乎毫不犹豫,家人和朋友都有点惊讶,我的文科成绩在级内能轻松排在前二十,但理科却在七十以后。这时,我发觉脑裏浮现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原来它一直根植在我深深的梦中。我也想学科学,我也想让生活充满科学的色彩……之后,每个礼拜回家,我都会上网查查科大的东东,知道了她坐落在清水湾(下次去香港我也要经过那里),缩写是UST(我喜欢打头的「U」字),叶玉茹教授在生物方面的成就,还有,2011年科大已经爬上了亚洲第一的位置了……现在,我已经是将要升高三的学生了,理科的成绩还纠结在校内四十名左右的位置,有时我妈会埋怨:「早知以前报文科就好了,理科你不够别人抢啊!」但我无后悔,别人说我学不好理科,我偏要试,将来我也要穿上白袍装,找关于科学的工作。

2022

香港科大故事
求学在科大?以创科造福社会
优秀的大学教育能让学生把兴趣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铺设成功之路。在求学在科大?系列第三篇,两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科大人,分享他们如何受惠于科大的教育,逐步将学术兴趣升华至专业成就。  念高中时,张博宏已对创业有浓厚的兴趣。虽然从未修读过任何商业科目,他仍忠于自己的志趣,选择撰写商业计划书作为其十年级的个人作业。  科大是主张以好奇心推动学习的年轻大学,并提供跨学科课程,是升学的最佳选择 — 博宏。 博宏说:「我的作业题目,是游说附近的购物商场开设一间西装店,我还向商科老师请求指导。」凭着详尽的资料搜集和精辟的策略思维,博宏的计划书令老师大为赞叹。  他续说:「我一直热衷研究如何用科技解决现实生活难题。因此,当我考虑往哪里升读大学时,得知科大是主张以好奇心推动学习的年轻大学,并提供跨学科课程,就知道这里是我升学的最佳选择。」  修业期间,博宏除了在课堂上研习科技及工商管理的跨学科知识,更获得难能可贵的行业实习和国际交流经验,扩滦视野。  博宏说:「我去过台湾向一家手提计算机公司的高层简布一份商业建议书;大学二年级时,又在一家美国科技企业的上海分公司当市场推广实习生。 这些经验让我在求职时更占优势。」  博宏在大学最后一年正式展开事业第一步,获讲师推荐于一间太阳能初创公司做兼职,负责撰写商业计划书。  他说:「当时我获得几间跨国企业聘请,虽然我对那些职位也很感兴趣,但这间太阳能初创公司的行政总裁是科大校友,他鼓励我专注在初创界发展。」 博宏年轻有为,年仅28岁已晋升为公司的马来西亚董事总经理兼区域业务发展主管,成功将再生能源业务拓展至内地、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地,又为公司夺得 国际企业的合约。  此外,他还促成了马来西亚最大型的太阳能采购协议,协助家邬迈向2050碳中和的目标。  科大教晓我应该将知识转化为应用,造福社会,这方面需要设计思维和市场触角 — 靖婷。
香港科大故事
引人入胜的数字游戏
我从来算不上好学生,直到我发掘了真正的学习兴趣。 科大工学院工程教育助理教授梁炜霆年少时热爱电子游戏,一直渴望投身电玩行业,从来没想过当一位老师,更遑论赢取教学奖项。  这位2021科大「卓越核心课程教学奖」得主直言:「上大学前,我从来算不上好学生!直到我对计算机科学产生兴趣才有所转变,更在大学和研究院进修这一门专业,取得科大博士学位。转眼间,从一位教学助理变成科大教授。」  现实不似预期  梁教授执教的得奖课程「 COMP2711 计算机科学与离散数学工具」,简单而言涉及概率、图论和计算理论。授课初期,他沿用昔日大学恩师的教学方法,但面对比自己年轻整整10年的学生,很快便发觉不能「萧规曹随」。 梁教授回想说:「我当学生时,上课没有powerpoint,没有影片,也没什么辅助教学的工具。上课时,大家只管埋头抄笔记,甚至没有多少时间发问!起初,我尝试照搬从前的一套,但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我知道必须改变。」  旧的一套不管用,梁教授马上改变策略,每一课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有趣问题,挑战年轻人的脑筋。
香港科大故事
旧书的第二人生
近10年来,漂书活动于全球开枝散叶,但在香港始终未成气候。 有见及此,一群科大校友设计了一个应用程式,希望推动二手书广泛流通,建立本地阅读文化。 传统的漂书模式难以持续,我们堆积了很多书都送不出去。
香港科大故事
创业, 土木及环境工程,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监察提升工地安全 
一家获奖初创公司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全自动监察工地安全,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