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香港科大與戈壁創投成立風投基金Gobi-Redbird Innovation Fund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與戈壁創投(戈壁)今日宣布成立一支全新戰略基金,重點培育由科大孵化的早期初創企業。「Gobi-Redbird Innovation Fund (Gobi-RIF)」旨在促進前沿學術研究產業化,加快大學科研成果推向全球市場,為全球提供變革性解決方案。作為「Redbird Innovation Fund (RIF)」框架下的第二支風險投資基金,Gobi-RIF基金將整合科大的世界級科研實力與創新生態系統,以及戈壁創投在亞洲首屈一指的創投經驗,並借助其遍布亞洲16個戰略據點的卓越網絡,加快四大重點領域科研成果的商業化進程,包括生物科技、工業4.0、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及金融科技。是次合作獲港投公司支持,是港投公司於2025年5月在其主辦的「國際耐心資本論壇」上公布的「耐心資本專項基金」項目之一。港投公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全資擁有的耐心資本機構,肩負著雙重使命:在追求財務回報的同時,提升香港長遠的競爭力和經濟活力。Gobi-RIF基金已鎖定多家極具潛力的初創公司,均源自科大,其中包括割草機械人開發商來牟科技(Lymow),該企業在北美市場表現出色;專門研發模擬訊號集成芯片的無晶圓設計公司原子半導體(Atom Semiconductor);以及專注於先進人工智能氣象技術的空間級衛星解決方案提供商星睿雲智 (Stellerus Technology)。該基金由戈壁創投負責管理,將採取積極的投資策略,以提升香港在大灣區及更廣泛地區的創新影響力。

新聞
「科大 - 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2025」香港賽區圓滿結束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信和集團聯合主辦的「科大-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2025」香港區決賽今日在科大清水灣校園圓滿舉行。賽事踏入第十五周年,今次比賽共吸引來自全球的348支隊伍參加,競逐獎項並交流創新理念,為可持續未來開發實用解決方案。Stellerus Technology Limited憑藉其研發的飛廉星座計劃,榮獲最高榮譽 - 白金獎。頒獎典禮由信和集團副行政總裁黃永龍先生,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及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主禮。入圍團隊向業界夥伴、投資者及學術領袖等一眾嘉賓展示創新項目。在「香港科技大學組」中,專注透過人工智能(AI)研發氣象科技的公司Stellerus Technology Limited、病理大模型驅動的AI智能診療平台SmartPath、研發AI自動化牙科牙齒矯正及治療方案設計系統的Lulusmiles分別奪得白金獎、金獎及銀獎。而「國際學生組」的Envirovex(英國)、MaternaSense(美國)、BACKEER(哈薩克斯坦)分別奪得白金獎、金獎及銀獎。「可持續發展影響力獎」繼續作為比賽的亮點之一,分別由 LoonGaN Technology Co Limited、Regenerative System及 Stellerus Technology Limited獲得。可持續發展、醫療健康與女性賦權是本屆大賽的焦點議題,參賽隊伍善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開發出多種創新診療工具、女性健康技術及環境解決方案等,展現科技在醫療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無限潛力。

新聞
香港科大團隊開發嶄新膜蛋白提取方法 拓寬生物學研究範圍
膜蛋白在許多生物過程中發揮着關鍵作用,同時也是重要的藥物靶點。過去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依賴去垢劑從細胞膜中提取膜蛋白以進行結構研究。儘管這些既有方法顯著推動了人們對膜蛋白結構的理解,但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去垢劑篩選過程消耗資源以及缺乏天然膜脂環境,這可能阻礙了對脂質介導膜蛋白調控機制的深入研究。為此,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黨尚宇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就開發了一種基於囊泡的新方法,能夠保留天然脂質環境,促進後續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經過四年的系統研究,黨教授團隊的新方法避免了使用去垢劑進行純化,而是直接從細胞膜中生成含有目標蛋白的囊泡,供後續的冷凍電鏡成像和結構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用於囊泡樣品的製備、純化和質量控制,使這種方法可適用於多種膜系統。為了應對由天然膜結構引起的強背景信號和干擾,他們開發出一種基於電鏡圖片的分選方法,並結合人工智慧模型,專門分離高質量的膜蛋白粒子。研究團隊成功將這種方法應用於多個膜蛋白系統,解析了在大腸桿菌細胞膜中過度表達的AcrB蛋白3.9 Å分辨率結構,以及在豬心線粒體內膜中解析的天然呼吸鏈複合物III的3.0 Å分辨率的結構。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博士候選人劉航表示:「憑藉黨教授的跨領域研究策略,團隊成功建立了一個涵蓋樣品製備和數據處理的綜合系統,用於膜蛋白的原位結構研究,並解決了不少以往未能克服的挑戰。」與傳統基於去垢劑的方法相比,這種新方法不僅成本更低、操作更簡單,使用也更便捷,最重要的突破是它保留了天然膜環境和關鍵脂質分子,最大限度地維持了膜蛋白的天然構象。這種新方法也表現出良好的通用性,可以適用於不同物種和細胞膜結構的各種膜蛋白,有望顯著減輕研究人員的工作量,降低膜蛋白結構解析的難度,並拓寬冷凍電鏡結構生物學的研究範圍。

新聞
香港科大、教育局和空間應用中心舉辦「香港中學生空間站科普載荷和科學實驗方案設計比賽」頒獎典禮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教育局和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中心)聯合主辦香港中學生空間站科普載荷和科學實驗方案設計比賽,並於昨日在科大舉辦頒獎典禮,表揚表現優秀的參賽學生隊伍,肯定他們在航天科學探究方面的努力和學習成果。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博士致辭時表示,為響應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教育局大力於中小學推動創科教育。今學年新開設小學科學科,以及已公布的更新初中科學課程,達至「九年一貫」的科學基礎教育。課程融入航天與創科元素,有助學生了解國家最新創科發展,增強科學素養,培養家國情懷。施俊輝博士讚賞參賽同學成功展現學校及比賽培訓課堂學到的數理科技知識和創新思維的結合,設計了極具創意的太空實驗方案。他指出,當中四個特別金獎方案正由專家團隊提供專業指導進行優化,有機會獲推薦至二○二六年的國家航天任務——「空間站香港科普衛星」任務,由載荷專家於空間站操作。他感謝校長、老師和家長的悉心指導及內地各院校和機構對比賽的支持,並勉勵同學們保持對科學的熱忱,未來為祖國創科及航天事業作出貢獻。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總師鍾紅恩博士致辭時指出,航天科普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激發青年對科學的熱情、培養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期望透過是次科普活動點燃香港年輕一代探索宇宙的夢想。他在活動上發表有關我國航天事業最新進展及空間科學研究重要意義的主題演講,令在場師生受益匪淺。

新聞
「科大 - 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2025」決賽揭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信和集團今日宣布,第十五屆「科大 - 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決賽正式揭開序幕。本屆賽事匯聚來自香港以及五大洲、22個國家及地區的348支隊伍,參賽隊伍歷來最多,包括來自澳洲、美國、南非、英國、日本、印度及哈薩克斯坦等國的隊伍,體現賽事培育新一代創科人才的承諾、並促進本地與國際創業家的合作交流。
約260支科大隊伍及90支來自牛津大學、康乃爾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京大學等國際頂尖學府的學生隊伍,將競逐15個決賽席位及總值逾100萬港元的獎金,以創新構想應對實質社會挑戰,共同構建可持續未來。科大與信和集團多年來攜手合辦這項年度賽事,致力培育新一代創新創業人才,支持他們實踐創業夢想,拓展業務規模。
2025年賽事亮點:人工智能與共融
人工智能發展正迅速重塑各行各業,大賽遂於今年首度推出人工智能工作坊,邀請業界專家指導參賽隊伍掌握機器學習、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等技能。本屆約三成參賽隊伍聚焦研發由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技術提供的解決方案,屬本屆參賽項目中佔比最多的組別。
值得一提的是,科大在今屆賽事中,特別為女性參賽者提供一對一指導,以鼓勵女性創業,成功將女性參賽者比例提升至三成以上。
另外,大會今年續設「可持續發展影響力獎」(Sustainability Impact Award),旨在鼓勵初創和新一代創新者將ESG(環境、社會及管治)理念付諸實踐。經過全面評估和遴選,最終入圍的六支團隊已於八月中旬在北部都會區舉辦「One North創科 AI 夏令營」中,向公眾展示ESG創新應用方案。

新聞
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宏偉教授榮獲三項國際大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暨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吳宏偉教授近日榮獲三項由頂尖機構頒發的殊榮,包括英國特爾福德金獎 、由加拿大土木工程學會頒發的Donald Stanley最佳論文獎 ,以及《計算機與岩土工程》期刊的Scott Sloan 最佳論文獎。這些獎項表彰了吳教授在泥石流體力學、可持續廢物管理和斜坡安全等領域的超卓學術成就。
吳教授在岩土工程及土力學方面是國際知名的學者,其專業研究領域包括非飽和土力學、生態岩土學及泥石流和山泥傾瀉防治。根據2024年史丹佛大學公佈的全球頂尖2%科學家排名,他是唯一一位在地質與測繪工程及土木工程子領域中,躋身「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前五名的華人教授,同時也是五人中最年輕的一位。吳宏偉教授日前獲國家科技部委任新近成立的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雙主任之一。
吳宏偉教授表示:「這些榮譽並非是我個人的單獨成就,而是整個團隊協同努力的見證。我有幸共同領銜一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將一如既往,繼續與全球學術界、產業界及政府深化合作,緊密對接國家戰略目標,以全力推動具影響力的科研項目和成果轉化。」
吳教授在岩土工程及土力學領域貢獻卓著,成就斐然。其重要成果包括創立了狀態相關非飽和土力學理論及應用,並根據此理論開發相關的實驗儀器和設備。這些理論與設備已被全球超過 300家科研機構與大學採用,相關理論更成功應用於內地與香港、巴西以及東南亞多國的工程項目上。這些科創成果充分體現了多元協作和跨界融合的重要價值。
此外,為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及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吳教授近期在其「狀態相關非飽和土力學理論」的基礎上,開創了一門新興交叉學科 - 生態岩土學。其所編著的相關教科書已被內地、香港以及全球多國大學採用,引領學科的發展。這門新的交叉學科理論,將為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新聞
香港科大校園化身創新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生活實驗室』)選出新一輪共八個可持續發展項目,內容涵蓋提升能源效益、優化可再生能源系統、水資源管理、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態系統及預測性維修策略等範疇,並即將於校園展開測試。計劃旨在讓學生及教研人員研發的項目在投入實際應用之前,先在校園驗證他們的原型與創新構想。
這八個由不同學系與部門教職員主導的項目,共獲大學撥款逾330萬港元,並將於今年稍後時間,陸續於校園各處推出試行。『生活實驗室』把清水灣校園打造成創新方案的實驗基地,匯聚教研人員、學生及校友的力量,加速可持續發展研究,並於校園轉化他們的研究成果,以支持科大對「2028可持續發展挑戰」及「2045淨零排放行動計劃」的承諾,並為世界帶來實質性影響。所有入選項目均經過由業界領袖和校園運營的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嚴格評審。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多年來,科大『生活實驗室』的團隊不斷提出創新意念,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尋求解決方案。本年度入選的項目涵蓋生物多樣性以至智能機械人等多個不同範疇,覆蓋面廣,在項目多樣性方面樹立新標杆,同時能針對社會上各個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切實回應香港日益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我們期望能扶助這些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為社會帶來龐大的影響力,並進一步把應用層面拓展至香港以至其他地區。」
新聞
香港科大推全球首個大型人工智能教育沙盒遊戲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推出目前全球最大型的人工智能(AI)多智能體社會模擬沙盒平台——「智能體世界」(Aivilization)。此創新平台旨在研究人類與AI的互動如何塑造虛擬社會,在這個虛擬社會裡的「AI居民」(智能體),透過融合互動的方式,自然發展其社會管理架構、經濟體系與文化規範。
隨著AI快速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人類與AI之間的互動與溝通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過往一些模擬項目,諸如「Project Sid」1 及史丹福大學團隊的「Stanford Smallville」2(史丹福小鎮) 等,亦曾探索過類似主題,其規模分別約為1,000個和數十個智能體組成的AI社區,用以研究和觀察AI文明的演變。
科大的「智能體世界」在既有的基礎上大幅拓展研究規模,透過巧妙結合互動遊戲模式、大規模公眾參與以及實時AI實驗,讓十萬個AI角色在為期六周的時間內,同時在虛擬世界內生活、互動和發展。以往的沙盒遊戲常面對高昂營運成本以及靜態評估框架等限制,令研究受到局限。「智能體世界」成功突破多項技術瓶頸,大幅提升平台表現,為研究人類與AI之間互動開拓更深入的空間。其中主要的創新突破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