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An AI-generated image showing students exploring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components via extended reality technology.
新闻
工程学, 工程学教育创新, 教与学, 航空学, 飞机及航空工程,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imagined: Where Virtual and Physical Worlds Converge at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只供英文版本)
When I tell prospective students about our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MAE) programs at HKUST, their eyes light up at a surprising feature – not just our wind tunnels or robotics labs, but how they can first experience these facilities through their smartphones or tablets. Welcome 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imagined, where augmented reality (AR)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ransform how our students learn and prepare for their engineering careers.
新闻
物理学
揭秘超流体:科大研究揭示偶极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二维超流体行为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系曹圭鹏教授领导的国际物理学家团队,最近在研究中首次在二维偶极超冷原子气体中观测到BKT相变,这项突破性研究对理解二维超流体在长程各向异性相互作用下的表现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在传统三维世界中,由冰融化成水这类相变一般都遵循对称性自发破缺规律。但早于1970年代便有前沿研究估计,二维系统中可能会发生一种独特的拓扑相变——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BKT)相变,这种机制中涡旋─反涡旋对的配对驱动超流性形成,而无需传统对称性破缺,这种相变过程强烈依赖相互作用。自此,这现象主要在具有短程各向同性接触相互作用的各种量子系统中进行研究。 与传统超冷气体中的接触相互作用不同,偶极相互作用能够跨越整个系统,产生丰富的集体行为。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了偶极相互作用如何改变BKT相变的临界参数。 「偶极相互作用为量子多体现象带来了新的维度。」领导该研究的曹教授解释道:「从微观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具有方性和长程性,意味着粒子即使相隔较远仍能相互『感知』。 这挑战了我们对低维系统中有序态如何涌现的固有认知。」研究团队的观察指出,偶极气体的二维超流相变点仍遵循BKT相变,但依赖于相互作用的相变点会因偶极矩与平面法线方向的相对角度而发生偏移。 论文第一作者之一及曹教授的毕业生何逸飞补充道:「二维偶极系统是探索奇异量子相的理想平台。即使在中等强度的偶极相互作用下,当所有偶极子都指向平面内时,我们也在二维偶极超流体中观测到了独特的非局域效应和各向异性的密度之间的关联。未来通过进一步增强偶极相互作用强度,我们将有望观测到低维系统中更丰富的自发形成结构。」
新闻
Thought Leadership, 生命科学, 物理学
诺贝尔奖得主汇聚科大:以好奇心为舟 航向科学卓越之境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近日邀得三名诺贝尔奖得主,与近200名师生和嘉宾作现场交流。 活动同时吸引了约2,000名来自内地各个高等院校的线上观众参与,彰显科大在推动跨学科创新,以及连结本地科研社群与全球思想领袖方面的努力。 作为今年「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暨「香江诺贝论坛」的主题活动,这场名为「我与科学家在一起:诺贝尔奖得主走进科大」的活动于4月14日举行,由科大与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京校联) 合办。 三位享誉国际的诺贝尔奖得主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    May-Britt MOSER教授:2014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以发现大脑空间导航系统中的网格细胞闻名 •    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因石墨烯和二维材料的卓越研究获奖  •    Didier QUELOZ教授: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因首次发现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的系外行星而改写了天文学史 这三位顶尖科学家分享了他们的科研历程以及对未来科学突破的展望,同时强调好奇心驱动研究的重要性。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感谢一众贵宾亲临校园,并衷心答谢主办方和支持机构的精心安排。 她说:「今天的活动不仅让师生有机会与优秀的科学家交流,更能一同深入探索科学研究的本质。 科大自创校以来,一直秉持推动创新、研究与知识转移的使命,而这些诺贝尔奖得主所展现的好奇心、创造力与坚毅不屈的精神,正正是科大致力培养学生所具备的素质。 我期盼他们的科研历程,能启发师生们继续追求突破,透过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共同发掘知识的力量,造福社会。」 活动亦设有问答环节,让学生与研究员直接与诺贝尔奖得主交流。 环节由科大生命科学部吴若昊教授主持,讨论的议题涵盖材料科学、神经科学乃至天体物理学。
新闻
一览AI巨作:科大主办首届全AI制作电影节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举办大中华区首个完全利用AI技术创作的100%「AI电影节」,比赛反应热烈,吸引全球逾8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不少更来自知名获奖导演、艾美奖提名编剧和业界翘楚与新进的手笔。35部入围影片将于本周六(4月19日)在科大校园放映,届时科大将公布最佳影片、最佳叙事及前沿奖三个奖项得主。 作为大中华区内首个同类型比赛,科大「AI电影节」(AIFF) 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界别备受关注,瞩目程度不输釜山国际电影节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AI单元。是次活动的专业评审团队云集多名电影界重量级人物,包括以《魔戒》系列闻名、五次荣获奥斯卡奖的Richard TAYLOR先生;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曹颋教授;以及SIGGRAPH Asia 2025电脑动画节主席张汉宁先生。此外,活动亦荣获亚洲数字艺术展、史丹福AI微电影节2025(Stanford AI ShortFest 2025), 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AI电影制作黑客松等伙伴的鼎力支持。 AI技术于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包括电影、视艺艺术及数码媒体等范畴愈见重要,不但可帮助提升质素、优化流程,更可激发创新意念。去年7月,科大成立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目的便是为了培育新一代的艺术科技人才,以把握创意产业新兴市场需求所带来的机遇。 除了推出全新课程、推动跨学科研究及举办如是次AIFF电影节等国际化活动,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还将于本周六放映活动前夕举办学术论坛,邀得一众著名嘉宾出席演讲。当中包括:凭电影《沙丘》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美国视觉效果艺术家Brian CONNOR、在本地电影界拥超过50年经验的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顾问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学布朗媒体创新研究所(Brown Institute for Media Innovation)所长Maneesh AGRAWALA教授。他们将和与会学生、教职员及业界专家,一同探讨和分享AI如何改变电影产业,以及其重塑电影的潜力。
新闻
追求卓越,从未止步
要想成为第一名,需要具备什么?第一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它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基因之中。
新闻
物理学, 奖项及排名, 粒子物理学, 研究及科技, 研究
"科学界奥斯卡" 得奖名单出炉:科大共同荣膺基础物理突破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学者联同世界各地研究人员一同参与的研究项目,荣获被誉为"科学界奥斯卡"的2025年基础物理突破奖。该获嘉许的项目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旗下的超环面仪器(ATLAS) 合作组,而科大团队参与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以及跨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探索工作,为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次获奖不仅表彰ATLAS合作组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进行突破性的高能量粒子碰撞研究,亦同时印证科大研究人员过去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创新的成果。 突破奖是全球最大的科学奖项之一,由Google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Meta联合创始人马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科技界重量级人物共同创立。大会特别表彰ATLAS合作组于粒子物理领域的重大贡献,包括对希格斯玻色子性质的详细测量、稀有过程(rare processes)和正反物质不对称性(matter-antimatter asymmetry)的研究, 以及在极端条件下探索自然规律。 ATLAS 合作组汇聚全球243个机构的超过6,000名科学家、学生、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自2014年加入合作组以来,由科大、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数十名研究人员组成的香港研究团队,在推进对希格斯玻色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助科学界解开宇宙奥秘。 科大于2014年开始参与合作组,协助建设ATLAS渺子(muon)探测系统,并参与数据分析以探索新物理。香港团队在基础物理联合研究(JCFP)的框架下进行协作,成员包括10个来自科大赛马会高等研究院基础物理中心的物理学家、学生和工程师,他们领导测量希格斯玻色子性质、开发先进分析技术方面的工作,包括详细测量希格斯玻色子性质以确定质量生成对称性破缺机制、研究稀有过程和正反物质不对称性,以及在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上探索最短距离,和最极端条件下的自然规律。
新闻
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 于香港国际创科展2025展示多项人工智能科研新成果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多所大学共同参与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于「香港国际创科展2025」中,以「香港市民的好陪伴」为主题,展示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获香港特区政府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资助下,HKGAI 在去年展览后,进一步强化实际场景的落地能力,应用越来越广泛。今年初,HKGAI发布了港产最新大模型HKGAI V1,在「香港国际创科展2025」上展示了多个基于HKGAI V1大模型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科研项目,包括: 「港话通」:市民可通过手机端与「港话通」实时互动,轻松查询本地交通、旅游攻略、政务咨询等生活信息。该系统针对香港本土表达进行了深度优化,真正做到了「懂香港、懂市民」,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港法通」:针对婚姻、租赁、消费纠纷等法律问题,为市民提供专业的风险评估与解决方案。用户只需输入案情,系统即可自动生成简明易懂的法律建议,帮助市民规避潜在风险,让法律服务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为市民的权益保驾护航。 「港文通」:多功能AI写作辅助工具,专为满足跨领域多样化内容创作需求而设计,市民可结合场景化模板,扩展创意为完整文件,大幅简化写作流程,让市民能高效产出专业级成品。 「港会通」:市民可快速把握会议整体讨论内容,无需人工记录,能够自动将会议语音内容转换为文字记录,输出高度提炼总结,并生成会议纪要,提高会议记录的效率和准确性。 「港环通」:通过环境科学知识和数十万例实地环境分析案例数据,聚合实时数据,进而多维度构建关联分析,全域计算污染分布,并生成精细化环境分析报告和管控建议。 「随哼成歌」:用户仅需录制 1 分钟语音,系统即可在 2 分钟内生成个性化歌曲片段,支持粤语、英语及普通话演唱,能够精准模仿音色、创作旋律,为市民的娱乐生活增添了更多乐趣。 科大首席副校长兼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教授表示:“「我们正以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为根基,打造多款AI 工具,让它们真正成为香港市民的好陪伴。我们希望HKGAI V1不仅在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便利,更能助力香港迈向全面AI化的国际创新枢纽。」”
新闻
研究及科技, 奖项, 奖项及排名, 创业, 创新
科大于第五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创历史佳绩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于第五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再创辉煌。37支参展队伍共夺得38个奖项,包括两个特别大奖、22个金奖 (其中7个为评审团嘉许金奖)、以及多个银奖和铜奖,充分展现科大在包括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先进製造业、新能源技术、航天工程等不同范畴的领先地位。科大今年的获奖数目冠绝往年,再度创下历史佳绩,并领先本地同侪,彰显大学于创新发明方面的领先地位。 在众多获奖项目中,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孙庆平教授领导的团队,获颁特别大奖「Prize of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luj-Napoca – Romania」以及「评判特别嘉许金奖」,其零温室气体弹卡製冰机发明,如取代现时所有商用雪柜,每年预计可减少全球约 650 万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另一队荣获特别大奖「Swiss Automobile Club Prize – ACS」以及一项金奖的队伍,则由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毕业生、现职科大(广州)人工智能学域助理教授刘浩所领导,团队将大语言模型应用于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整合即时交通数据,以改善整个城市的交通流量。 今年,不少参展项目均由科大与政府及业界伙伴共同开发,尽显科大具能力转化科研成果贡献社会。这些跨领域、跨学科的研发,旨在以坚实的科研基础,为全球包括医疗健康、气象预测、交通车流控制、汽车与机械人、洪水预警及乘客出行模式等不同领域所面对的挑战,提供实际解决方案。当中三个研究项目由具海外研究团队参与的两个科大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智能晶片与系统研发中心(ACCESS)」及「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所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