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文艺术的邂逅 解码香港科大学者冀以创作向大众说故事
《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得主——科大饶安逸教授致力糅合艺术与科技
在人工智能(AI)世代,许多行业都正经历急速变革,即使是电影制作领域,AI亦在悄然革新说故事的方式。而参与这场变革的,正是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新成立的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助理教授——饶安逸教授。
饶教授致力将人工智能引进故事创作的浩瀚世界,期望未来可普及大众创作。他于2025年获《福布斯》列入「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其研发的AI工具不但可辅助电影内容生成,还可精准控制复杂的拍摄元素或场景灯光等特效。作为跨电影制作、艺术与AI领域的先锋,饶教授肩负重任,致力培育新一代精通科技的故事创作者。
饶教授用一句话精辟概括了他认为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AI是为人类而设、需要与人协作互动及由人掌控的。」他强调:「我们希望听到人们的故事,而非机器的故事。当中关键在于让AI理解人类的想法,从而促进创作过程。」在过去十年的职涯上,饶教授曾任职 Meta、商汤科技及史丹福大学等,最终淬炼出自己的AI哲学。他的敏锐洞察力备受学术界赞誉,并于2023年及2024年先后荣获国际计算器视觉大会颁发马尔奖(Marr Prize),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明日之星」奖。
电影叙事 全球共鸣
饶教授自幼喜欢观看成龙和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对说故事的热情油然而生,如此日积月累地鉴赏电影,逐渐燃起他对电影叙事的热爱。饶教授沉思道:「说故事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联系。」
正是这份对故事和电影的热忱,牵引着饶教授迈向一个全新的里程碑。今年四月,他策展了大中华区首个百分百利用AI技术创作的「AI电影节」。这场别开生面的电影节由科大主办,评审团阵容星光熠熠,包括:五次奥斯卡得主 、以《魔戒》电影系列蜚声国际的Richard TAYLOR先生;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曹颋教授;以及SIGGRAPH Asia 2025 计算机动画节主席张满宁先生。科大此次推动AI电影制作的大胆尝试获得空前成功,吸引了700位来自逾80个国家及地区的电影制作人提交作品,其中不乏获奖导演和艾美奖提名编剧。

饶教授语带谦逊地说:「我从没想过我的研究可跨越学术领域,在电影界引起共鸣。藉着AI科技,我们从以往的直线创作,转化成现在更有互动和活力的故事呈现方式。」放眼未来,他期望叙事手法能更实时因应观众而调节,从而缔造全新的观影体验。
艺术与科技碰撞 激出创意火花
饶教授在科大教授AI视觉内容创作,为人文与科学专业的学生搭建合作桥梁。他的两位学生组成团队制作了一部电影,成功打入科大AI电影节决赛。谈及此事,饶教授脸上泛起笑容,自豪地说:「在这组学生中,文科同学重新构思曾经花了几个月拍摄的电影题材,并借助理科合作伙伴研发的人工智能工具,携手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电影版本。」
尽管AI不时引发人们对其取代人类的忧虑,饶教授相信这门新科技的真正价值在于释放人类的创意,有了AI为人们分担繁锁的差事,创作者便能全情投入他们最享受的创作部分。他解释道:「我们的目标是让计算机处理繁琐的工序,好让人们能专注于他们热爱的事情。」这一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于饶教授的研究项目,例如其研发的ControlNet工具可让创作者利用草图、参考数据或文字表达其构思,再通过AI呈现出来。「即使对人类而言,有时要表达脑海中的构想也非易事。」他补充道:「正因如此,我们希望提供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展望未来,饶教授期望人工智能将可赋予每一个人探索创意的无限可能——无论是电影制作人,还是家中长者亦然。他笑道:「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对象和需要,研发各式各样的工具,甚至我80岁的祖父也能利用简单的AI工具来制作短片故事呢!我希望将来能把高端制作技术做到真正普及化。」
虽然饶教授加入科大仅约一年,但他已观察到科大不但拥有世界顶级的AI研究资源,而且协作氛围浓厚,对于要达成个人目标充满信心。饶教授乐观地总结道:「除了这些丰富资源,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元素。大学领导层和同事们都怀抱着共同的愿景——利用科技造福世界。」